第 59 章(二合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这转一圈不要紧,但他们忘了镜子里的光线会随时变化,在反射中光线也随之改变了。

    这个小插曲让整个剧组不得不停工等待。

    压力又给到了乔翼桥身上。

    所有人都看向他,等他拿主意。

    用特效解决当然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擦除八面镜子的穿帮内容不仅要花大笔钱,效果还不能保证,毕竟八面镜子互相反射画面内容是很难做出的效果。

    而乔翼桥作为实拍狂魔外加省钱狂魔也并不想这样。

    他在思考了十几分钟之后,忽然想到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法。

    在默片时代,很多特效都是通过视觉差做出来的。

    而且,当时有很多复杂的长镜头是用短镜头相互拼接的方

    式成型的,

    这种拼接在快速移动的镜头之中非常好用,

    因为在快速运动中很容易能藏剪辑点。

    乔翼桥想到这儿的时候才觉得自己荒谬。

    虽然预拍摄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不能一有问题就依赖这些高科技方式。

    有时候,有非常简单,且省钱的方式可以完成拍摄。

    乔翼桥立马开始安排:“把七面镜子摘除,只留下一面。”

    现场的美术立马懂了,赶紧照做。

    然后,这一条镜头就是只有一面镜子反射的镜头。

    这一条重复拍了八次。

    再之后,乔翼桥又道:“留下相邻位置的两面镜子,然后再拍。”

    这一条又重复拍了八次。

    再之后,就是留下三面镜子、四面镜子、五面镜子……

    这样以来,这个长镜头在每一秒钟的旋转,都有八套镜子反射的方案可以用。

    特效的工作压力瞬间减轻了不少。

    而至于镜子反射造成的光影变化。

    乔翼桥在重看了几次镜头之后,确信,这种变化其实比原本还要好看的许多。

    这就是预拍摄阶段的局限。

    没想到到了实拍阶段,虽然带来了很多麻烦,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

    之后的两周时间里,乔翼桥把所有李巍等人的单独镜头都拍完了。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相对比较艰难地群演戏份拍摄。

    乔翼桥预先设想了很非常多的困难。

    但到了实际拍摄环节,却是意料之外的轻松。

    每个群演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动作是什么样的。

    乔翼桥本以为这么多群演的这么多套服装、道具,会在现场造成很多麻烦。

    但电影工业化流程最美好的一点就是带来了非常好用的流程管控系统。

    每一个道具从设计师到结构工程师,再到制作、打磨、做旧处理、维护、储存……每一步都有专人负责。

    一次在拍摄中,一位群演打碎了手中拿着的保温杯道具。

    可还没等乔翼桥喊,只见道具组已经按照编号,从仓库中拿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备用保温杯,连上面做旧的纹理都一模一样。

    而在这个过程中,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演员们的调度问题。

    最多的时候,一个场景内有十三位群演。

    这是一场在学校走廊里的戏,所有群演都在做自己的事,有的人在走廊里聊天、玩毽子,玩沙包,还有人在讲题,走动……

    到了现场之后,乔翼桥发现因为每个人身高的差异,按照预拍摄的调度并不好看,所以就只能现场想出新的调度。

    安排这些人的走位本来不是太大的问题,乔翼桥很快就提前设计好了。

    难点在于沟通。

    这一幕中所有人都穿着校服,所以执行导演在按照导演的意思传达走位的时候,很难按照以往的场景里喊“那个红

    衣服的人往前走!”、“绿衣服的后退三米”这些话。()

    “”“”

    ⒉铁马倦倦提醒您《金牌卧底被迫成为大导演》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⒉『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乔翼桥想了一下,最终决定,给每一位群演编号。

    按照每个场景,第一场的群演就是A1-A10,第二场就是B1-B13,以此类推。

    而他又让美术组去做了如同运动员一样的胸、背贴纸号码牌。

    这样在实际彩排时,每个人身上都写着编号,面对不同的调度,执行导演只用喊编号就可以了。

    这种方法没想到还误打误撞帮助到了道具组。

    以往每个人身上的服装、道具,他们都要写全名,面对重名的情况,还要写“李想1”、“李想2”这样的人。

    但如今每个演员都有编号,他们就可以按照编号调整人员的服化道安排了。

    简单易懂。

    乔翼桥把这份经验也记在了心里。

    如果以后,面对更大场面的戏,面对几百位乃至上千名群演,编号也必定会是最简单的方式。

    ……

    解决了群演的戏份之后,时间又过去了三周,拍摄已经接近尾声。

    其实除了穿帮和一小部分调度问题之外,整个拍摄过程无比顺利。

    一方面,乔翼桥认为这必然是预拍摄的功劳,另一方面,乔翼桥也觉得,可能跟自己拍多了戏,经验变得更加丰富了也有关系。

    《傩》的重点在于傩戏,但李巍的表现非常优秀,各位群演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三位老师的傩戏表演自是不必多说了。

    傩戏的部分反而拍摄的最顺利。

    乔翼桥想,真是不枉费大家长达四个月的练习。

    看来自己真是一个相信体验派方法的导演,他希望演员都能经过长时间对角色的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各自的特质。

    拍摄在接近尾声的时候,配乐也做好了。

    此前的拍摄中,为了方便统筹和动作安排,只有鼓点。

    而配乐是帮里的一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家伙做的,名叫周皮皮。

    乔翼桥之前听过他的音乐,风格是非常诡异的摇滚,和这次《傩》的配乐不谋而合。

    《傩》的配乐其实也是这部片子的一大重点。

    毕竟恐怖片的声效一直是制造恐怖点的主要因素。

    而在配乐中,周皮皮特意用了很多傩戏的原曲,以及各类民俗乐器。

    听说他为了这些配乐,每天都在听各地的各种傩戏,现在已经是半个傩戏专家了。

    在此基础上,他又融合了电子乐等等比较先锋的手法。

    乔翼桥听他讲完,就开始听起来。

    先听的就是第一场戏,爷爷、父亲和母亲为了儿子做法那场的配乐。

    起初,是寂静中暗含鼓点

    ()    ,然后鼓点越来越躁动,瞬间,一声高亢的唢呐划破一切,以极其有冲击力的方式砸向了乔翼桥的耳膜。

    乔翼桥:!

    吓一跳!

    再之后,就是非常复杂的编曲,把诡异和狂热的氛围衬托的淋漓尽致。

    乔翼桥也听不出来到底都是什么乐器,但他只知道自己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听完一曲,乔翼桥摆了摆手。

    周皮皮立马紧张:“怎么了大哥,是我弄得不好吗?”

    乔翼桥:“不是……”

    “那是怎么了?”

    “再听下去,我心脏受不了……”

    ……

    配乐搞定之后,拍摄进度也来到了尾声。

    还剩下最后一场戏了,李巍从天台坠落。

    这一场,乔翼桥原本想的是利用鼓风机在绿幕前吊着威亚进行拍摄。

    效果还不错。

    可唯一有点让乔翼桥觉得不好的,就是中间有一段滞空的戏。

    那时候小巍正好看到家里人的祭祀舞蹈,整个空间应该都处于一种近乎失重的状态。

    在这短短的几秒里,很考验李巍的演技。

    事实上,李巍也把那种震撼的眼神演出来了。

    但效果却不好。

    在影棚里,没法做到失重的效果,只能做出“暂停”的感觉。

    无论是李巍身上的戏服、头发,甚至是周围碎裂的傩戏面具,看上去都像是停在空中了,而不是在失重状态下的微微移动。

    乔翼桥仔细想了半天,觉得不太行。

    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几秒钟,也是傩世界和现实世界转变的转折点。

    他不能接受这个镜头效果不好。

    但怎么拍失重呢?

    他们用了不同的威亚,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试了很多次,但效果依旧达不到乔翼桥想要的感觉。

    整个剧组又停工了。

    在最后一个镜头要拍完的时候停工,是大家都不想面对的结果,这极大地打击了大家的士气。

    虽然乔翼桥也不想这样,但他毕竟有点强迫症。

    为了拍好这个镜头,他开始查起资料。

    失重也无非有两种拍法,一种就是按照他这样拍,最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做特效。

    但还有一种方式……

    飞机在急速坠落的瞬间,会有几秒钟的失重,可以趁这几秒钟进行拍摄。

    外国曾有一位很知名的导演,用这个方式拍完了一整场失重的戏。

    乔翼桥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只觉得自己亢奋了!

    他立马找来小何,问他经费还剩多少。

    小何给出了一个数字。

    乔翼桥心算片刻,觉得靠谱。

    而且这样实拍不仅效果好,花的钱还比最后去做特效要便宜的多。

    更何况......

    他真的很喜欢实拍(以及省钱)!

    李巍正好在这时候找了上来。

    “大哥,”李巍不自信道,“我知道失重那场戏我演的不好,之后我会加倍努力的,害你停工这么久,真的不好意思……”

    “没事,”乔翼桥拍拍李巍的肩膀,“是我没让你完整体验到失重,是我的责任。你收拾收拾行李,我们明天去实拍。”

    “啊?”李巍不懂,“实拍什么?”

    乔翼桥一脸轻松:“实拍跳楼的戏啊。保证让你非常难忘!”

    李巍:???!!!

    不是吧。

    虽然说他做好了为艺术献身的准备……

    但真的要为这个镜头付出生命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