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 后续影响2(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怕身体病弱也得强撑,现在赵佶也死了,自己再不撑下去,自己就是亡国之君。

    “先安抚百姓吧,咳咳。”赵煦想起天幕对自己的称赞,精神好上几分,“还有那哗变的军队,既然要抗击,那就重整军队,打出去。”

    难得军民一心,都要求打辽金西夏,哪怕朝中大臣有主和派想阻拦也没用了。

    或者说,反正是个死,是壮烈的死还是屈辱的死,大多数人选择壮烈而死。

    “打吧,一起打吧。”赵煦咳嗽地越发厉害了,“不是死在沙场上,就是死在被掳走的路上,左右都逃不过一个死。”

    连百姓都不怕死,他身为君王,怎么能窝囊地活着。

    他要向全天下证明:大宋,不是所有皇帝都不敢打!

    .

    明朝时期,最底层最脏污的地方,一群被贬为贱籍的女人凑在一起。

    “我决定了,我要出海!”

    莲花原本也曾是鲜艳动人的妙龄少女,自从被贬为贱籍之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折磨,已经让她神色憔悴的像是三四十的妇人。

    她狠狠一咬牙,声音里带着浓烈的恨意:“我不想再当妓.女,明明不是我们的错,为什么要我们来用身体赎罪?”

    两军交战,哪里有女眷什么事?她们多少女子本就是乱世之中被叛军抢去的。

    现在战败之后,集体被打为贱籍。

    ——朱元璋因为天幕的出现开始废除海禁,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对于张士诚、方国珍的旧部的恨意未消,就如同其他人对他们的歧视未消一样。

    种姓制度是元明才有,但是贱籍前朝一直都有,许多就是罪臣家眷,被贬而成。但是她们自身有什么错?最大的错误,就是嫁了一个没本事还有野心连累全家的男人。

    张陈旧部在沿海地区骚扰大明官兵,时不时到村庄城镇劫掠一番,嘴上说是效忠旧主,但是谁会在意他们自己的女眷会有什么待遇?

    莲花咬着嘴唇,眼中含泪:“说什么妻贤夫祸少,分明是夫贤妻祸少。但凡男人安分点,不要为了野心去惹祸,女眷也不至于被连累被发卖成娼.妓!”

    小姐妹吸了吸鼻子,擦着眼泪也说道:“我受够了这种生活,我宁愿出海,宁愿死在大海上,也不要死在这脏兮兮的窑子里,然后死后草席一卷扔在乱葬岗上!”

    “呜呜……”另一位不善言辞的女孩,听到这里直接嚎啕大哭起来,但是又怕吸引来管理她们的老鸨,自己快速捂住自己的嘴,咬着手背,靠疼痛让自己强行冷静下来。

    ()    其他小姐妹七嘴八舌说起自己的怨恨:“我娘原本是官家小姐,我也曾是好人家的女儿,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早知今日,当初还不如自我了断算了!”

    “我爹把我嫁出去的时候我本就不同意,但是有什么办法,我爹觉得人家起义后可能封侯拜相,还想着当皇亲国戚呢,现在可好了,连乡绅都做不了,做妓.女!”

    “凭什么死,要死也是那群惹祸的男人去死!”莲花做了一个嘘的手势,说出自己的计划,“我想好了,等海船靠岸,我们偷偷上去……”

    “万一船上的男人对我们……”小姐妹刚想说在船上男人太多不安全,但是很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沉默了。

    “本就不是什么清白之人,怕什么。”

    莲花自嘲地笑一声,“再怎么也好过现在。”

    她目光坚定地看向远方。

    哪怕沦落海外后,种地做苦力,也好过现在,又要当娼.妓又要挨鞭子,还得世世代代为妓,她的错误,绝对不能祸害到她的孩子!

    当夜幕彻底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之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莲花悄悄爬起身,走出自己脏污的房间,走向黑暗不见道路的未来。

    在她身后,一扇又一扇破烂的门被悄无声息打开,一个又一个女孩踮着脚尖走了出来……

    黑沉沉的大海上,只听得见海浪澎湃的声音。

    “大哥。”张士诚的旧部看着如今的首领,眼神里带着挣扎。

    原本,他们还纠结日本倭寇一起骚扰大明,甚至自己也曾经假扮成倭寇骚扰大明海防官兵,还杀死不少大明官兵,但是听到天幕的话,突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们跟日本的合作,才是真正的祸害华夏。

    首领同样良心未泯,他们的根据地就在浙江福建一带,自己的父老乡亲也在这里,一想到将来这里是日本人首先侵略祸害的地方,就有强烈的负罪感。

    首领长叹一声:“一直这么耗下去没用的,除了耗死我们自家兄弟,还连累我们岸上的家人。”

    也有人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首领突然笑了:“用得着我们继续抗争吗,他朱元璋又能坚持多久?”

    天幕可没少骂朱元璋和他朱姓后人,这一次之后,会有多少百姓起义,不需要他们,朱元璋也忙得很。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大明不欢迎我们,那我们找个地方休养生息。不过是百年时间,等大明虚弱了,我们再回来。”

    “那满清……”

    首领想起未来屠城的满清,越发坚定不再骚扰自己的故地。

    “关外民族能有多少人,我汉人能有多少?我们现在要保存有生力量,不然要是死光了,什么后裔都留不下。”

    手下们纷纷点头:“大哥说得有道理,到时候汉人比起关外定然是更向着我们的。”

    “只是我们能走去哪里呢……”

    正商议着,突然有弟兄回复:“大哥

    ,有一群女人!”

    首领看了看窗外黑沉沉的月色:“哪里来的女人,想女人想疯了?”

    他的心腹闻言,用望远镜看着远处海面上的小船,这一看,就认出莲花:“不是,好像是以前那些兄弟的女眷,从窑子里跑出来,准备出海,被我们兄弟们逮住了!”

    莲花等人原本想着搭客人的顺风船,但是后来看到客人醉的不成样子,直接偷了小船,刚从港口上划出来。

    因为是小渔船,生活在水乡的莲花会划船,划出一段距离却发现,大海与江河不一样,女孩子们逃跑没多久就被发现了,有些仓促。

    海边的渔民打渔,一般不让女人上船,这也导致一船的女孩没有出海的经验。

    当遭遇到大船明显是有意靠过来时,想调转方向也来不及了。

    但是好在,来人似乎并没有恶意。

    首领惊喜地朝着莲花走过去:“你是,李四哥的女儿!”

    莲花很想说认错人了,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是我。”莲花态度比较冷淡,但是谁又不懂。

    明显是过得不好。

    “恰好,我们也打算离开大明。”首领心中有愧,安慰着莲花,也是安慰众多女孩,“咱们找个好地方,忘掉过去,重新开始,等到时机合适,再回来!”

    莲花突然说:“既然要走,索性带着愿意走得一起走。”

    首领看了看满船的男人,想起他们要去海外,与其与当地人通婚,自然还是华夏人自己好。

    他点点头,吩咐下去:“多准备点粮食和水,还有大豆。”

    莲花看到了那些男人眼里的光芒,自然懂是什么含义。

    不只她懂,在艰难地处境下经历了太多男人的其他女孩们也懂。

    她们没有表现出太激烈的抗争,因为这样往往会迎来致命的鞭子。

    只是彼此对了一个眼神,悄悄握紧袖中藏着的匕首、簪子等武器。

    先借着他们的船离开,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就算她们体力上更柔弱,谁敢说离开故土一定无法生存下去?

    等到海船启航时,船上多了更多女人。

    他们带走了一批批活不下去的人。

    那些曾经被朱元璋打为贱籍的张士诚旧部们,终于想开,不再在海上时不时骚扰大明官兵,但是也不再决定继续落在大明受尽歧视与折磨。

    既然你大明因为我祖宗与你有仇,要一直歧视我们,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出海求生?

    以前是舍不得故土,也是畏惧海上无法存活,现在知道海外也能活下来,也有肥沃的宝地,他们宁愿选择离开熟悉的故乡,去海外闯荡。

    至少,死也死的有尊严点!

    男男女女集体跑路,男人不想世世代代做奴隶做底层人,女人不想再继续为娼,跑得一个比一个快。

    朝廷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

    “沿海地区许多人出海了!”

    加急折子一封又一封递到朱元璋的桌案上,朱元璋每打开一个,都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

    “拖家带口的出海,可能是不打算回大明了!”

    朱元璋狠狠闭了闭眼,再次睁开时,一片冷静:“等到大明富足了,他们还会回来的。”就如同大唐,万国来朝,不是大唐威逼,是因为大唐的富庶吸引了各个国家。

    “现在先安抚好留在国内的百姓。”

    朱元璋把折子扔到一边,首先看各地起义的折子,与官员商议着如何平息起义军的怒火。

    “严查各地土地兼并之事,让百姓的田产落到实处。”

    这是重中之重,说话的时候,朱元璋眼神威严的巡视着满朝文武,还有自己的儿子们。

    别以为他不知道,官员家眷,还有王府,都在下面有占民田的行为。

    他想起自己跟天幕学了不少富农的技术,这时被天幕提醒才想到重点,或者说一直故意忽略的重点:

    当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有再多的农业技术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往日他溺爱儿子,对占农田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他知道不能继续如此下去了。

    “你们的封地,取决于你们能做出多少功绩。”朱元璋冷酷说道,一句话再次收缩了藩王们不少福利,“如果是废物,早早饿死算了,我也不缺那一两个为祸一方的儿子。”

    藩王们缩了缩脖子,想说什么却被朱元璋冷锐的杀气逼得根本不敢开口。

    一向溺爱儿子的朱元璋对自己儿子们都如此严厉,大臣们哪里敢多说什么。

    他们知道,朱元璋认真了。

    以他对贪官剥皮萱草的残酷劲,大臣们丝毫不怀疑,假如自己占田被抓,会不会自己的人皮套在草人上。

    一想起那个画面就浑身一痛。

    朱元璋还在挨个说着新的措施:

    “允许百姓用农副产品买卖交易,鼓励百姓种果树制果脯,派农官去传授技术。”

    “耕牛的事再议,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养出来的。”

    “相关工具可以改善一下……”

    大臣们却在心里想着自己的家人:回去可要好好严查,有占田的赶紧还给人家!

    还要多送点礼物赔礼道歉,希望不要举报他们!

    但是已经迟了。

    百姓此次起义为的就是田地,不少百姓直接上告官府,而其中被告的,还有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

    大臣们被发落了不少,但是天下百姓都看着,朱元璋到底会怎么处置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不知道朱樉荒唐吗?

    他知道,并且斥责多次,但是朱樉屡教不改,知道父亲再怎么斥责也不会真对他下毒手,肆无忌惮的在自己封地上作恶。不仅大兴土木工事、劳民伤财,抢占民田,强抢民女,甚至和宠妃在府中以虐人为乐。后来怕自己的恶事被曝光,直接把受害者家族灭门。

    原本这些事情朱元璋也

    有所耳闻,

    直到被起义军彻底捅到自己面前,

    朱元璋知道,自己必须拿出一个态度来。

    于是,不缺儿子的朱元璋,溺爱儿子但是更爱江山的朱元璋,选择了牺牲朱樉。

    天幕再次到来的前一日,朱樉被朱元璋一杯毒酒赐死,留了个体面全尸。

    历史上的朱樉,死于三名老妇人的下毒,因为天幕的出现,还是死于毒酒。他毒害了不少无辜的庶民百姓,轮到他自己,也算是因果报应。

    当朱樉“被赐死”的消息传到民间,紧随着的是被起义军举报抢占民田的大臣和贵族慌慌张张的退还民田,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谦卑,生怕百姓不收后自己人头落地。

    在宫中,听到锦衣卫将各地起义军逐渐平息的消息传来,朱元璋眼神幽深。

    他冲大家挥了挥手,声音有些无力:“都退下吧。”看起来如同一位疲惫的普通老人。

    大臣们以为,朱元璋是在心痛死去的朱樉。

    只有最亲近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知道:父皇是在庆幸,大明的江山保住了。

    牺牲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稳住大明江山,这笔交易太划算了。

    划算到,或许他们其他儿子,日后都得紧着头皮过日子,谁敢再欺压百姓,朱樉就是他们的下场。

    天幕提到了大明的藩王祸害,恐怕比起背叛大明的大臣,朱元璋更恨自己的废物子孙。

    现在,他要严管儿孙们,藩王们都得夹着尾巴做封王了。

    朱标轻轻咳嗽了一两声,揉了揉不舒适的胸口:奇怪,最近也没天气转凉,怎么总是不舒服呢?

    .

    清朝,玄烨正在一边安抚起义的汉人百姓,给汉人分田分耕牛分农具分果树,一边为文字狱翻案,并且立下大清永远不得再发生“文字狱”事件。

    当着他的面,官吏一片称赞,但是背后会如何,玄烨知道,定然不是在他面前表现得这样。

    但是相信有了未来的八国联军威胁,有了最强大的西方敌人,汉人也顾不上争斗了。

    “报刊已经办好了,陛下可要一观?”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献上排版印刷好的报纸,“按照陛下的吩咐,还有对西方文明的介绍,让百姓便于分辨身边的西方人是谁。”

    他打开报纸,只见一面是汉语新闻时事,包括最近皇帝给农民分田地分耕牛分果树的消息,相关农业政策,农业技巧,另一面就是关于外国风俗的介绍。

    “大清如今外国人众多,其中定然有许多间谍。”玄烨接过报纸仔细看了看道,“这报纸想必也会被间谍想方设法传出去,内容需要谨慎。”

    张英连连点头。

    “此外,训练一支锦衣卫那样的特务机构,专门识别外国间谍。”

    张英这一次没点头,因为这明显不是自己这礼部尚书的事,他看向刑部那边,自己的儿子张廷玉这时是刑部左侍郎。

    不过皇帝明显没打算让别人插手,特务组织得直接对皇帝负责,玄烨年幼时都能

    训练一群少年拜倒鳌拜,现在成年大权在握,更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

    玄烨只是看向张英等大臣道:“尔等有擅长打探消息的儿孙,可以送进来。”

    这支队伍明显不能只用太监,也不能只用民间或者满蒙人,需要各个阶层各个地区打探消息,那什么人都得有。

    玄烨甚至打算还招一些中西混血的,或者是被洋人抛弃的小孩,从小培养对华夏的忠心后再送去西方,这样方便混到洋人里面打探消息。

    当然,这些打算没必要对大臣们具体说,计划还长久着。

    君臣开始商量起农业商贸之事,各自汇报着如今的成果。

    当天幕到来的时候,大清刚刚在各地搭建固定的集市,允许百姓们在集市上进行自由贸易,开了海禁,允许百姓自由出海,也允许百姓去学习西洋人的语言文化。

    民间涌现大量学者翻译西洋科学书籍后流入市场,当文字狱被解禁,更自由的创作被允许,百姓的识字率也提高,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着西方的技术。

    天幕夸过的四大农书和古代四大科技书籍成为最受欢迎的书籍,茶楼和街边说书人不再说书生小姐的爱情故事,开始讲述科学与农业。

    有些人自己看书看不懂,喜欢去听书,不懂得就拉着懂的人询问,交流之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地方上,不再只顾着争夺小利,开始结为农会,互相交流学习各家的农业技术。

    有头脑的把自家祖传的种果树经验写成农书,在市场上卖的也很好,更加刺激了农业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农户哪怕自己不会写书,请书生代写,也能卖出价钱,发展出了新的农副产品——那就是农学知识付费。

    哪怕是宫中,也在收集民间的农学书,玄烨看得津津有味,还根据民间的农学知识去研究自己的御稻米。

    上行下效,导致皇室、贵族、大臣和百姓集体兴起学农之风,让农业不断涌现新成果。

    天幕一周之后再次降临时,各地农会如雨后春笋快速冒头,与往日闭门造车的风气完全不同。

    【铛铛铛,大家好,咱们又见面了!】

    荆咕活泼的声音响彻天幕时,伴随着四大发明的图片:纸张,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

    【四大发明虽然是华夏发明的,但是“四大发明”这个概念是西方提出来的。】

    嬴政微微皱眉:该不会是后世皇帝又不重视,被西方人重视吧?

    每每看到天幕讲述后世的那么多好东西,大秦没有,后世有却不珍惜,嬴政就默默在心里凶性大发:这么不珍惜,给朕!给大秦!

    【英国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曾说: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都改变了,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

    印刷术在文化,火药在军事,指南针在航海……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任务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也肯定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实地考察研究华夏科技史后,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基础上,补充了“造纸术”,提出了华夏古代“四大发明”的观点,从此流传至今。】

    刘彻目标明确地盯着火药:“火药火药火药,大汉已经有纸了,活字印刷听起来也不难,指南针大汉有司南,就差火药了!”

    而且对火药完全没有头绪,再厉害的工匠想研究都无从下手。

    【正所谓:

    中华复兴起宏图,自主自立自强书。

    造纸有术源中土,活字印刷传经著。

    火药意外成黩武,磁针指南新航路。

    四大发明曾耀祖,熠熠光芒照今古。】

    【全世界的文明起源,离不开华夏四大发明的传播。

    工业革命同样离不开,所以我们这一期专门讲工业,就从四大发明说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