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 商业与货币4(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不要赏赐这又是求高风亮节吧?真高风亮节君王给你封侯拜相也拒绝才是真君子。”

    群臣在议论,百家也在议论,犀利的法家看热闹一般,时不时嘲讽儒家两句,让儒家更为悲愤。

    这样的儒生,他们不想认。

    明明孔圣人没教过这种溜须拍马不干实事的套路,后世都是怎么学得儒学!

    嬴政默默地看着眼前闹哄哄的一幕,看着一直对大秦没好感的儒生吃瘪,心里暗爽。

    鲁儒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嫌弃秦国,大秦统一之后依然不愿与入秦为官。

    淳于越等儒生入朝是入朝了,还是对他很

    嫌弃,动不动当面呛声,一个个可硬气了。

    现在难得如此憋屈,嬴政算是看明白了,最能对付儒生的不是法家也不是墨家,就是后世不成器的儒生。

    放在现代,这或许就是“一粉顶十黑”。

    【说完背景,再来说发展。】

    【说到发展,不得不提另一位商人吕不韦。】

    【首先,从商业投资来说,吕不韦眼光独到,“奇货可居”的投资让他从商人走到了权力巅峰。】

    此言一出,大秦朝廷齐齐寂静,小心翼翼看向嬴政。

    嬴政反而十分淡定,手下败将,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有什么好在意的。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吕不韦的政治投资,说他的营销手段。】

    吕不韦编完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后,为了推向全国,于是向全国宣布:

    “谁能够更改《吕氏春秋》中一个字,就赏赐千金!”

    以大秦历来赏赐的大方程度,这句承诺非常有效果。

    想改字,你首先得看看书中写了什么。

    于是一时之间,《吕氏春秋》卖的非常火。

    并且,考虑到那时识字的基本都是上层阶级,也就意味着,《吕氏春秋》是在上层阶级中流通起来。

    再考虑到那时没有标点符号,想要读通读懂一本书,不读个四五遍不可能,读的过程中就得接受书中的思想,反复琢磨,也就意味着,《吕氏春秋》的思想在上层阶级中普及开来。

    如果说商鞅变法选拔的是平民,吕不韦就是有意筛选精英人才。

    看似“一字千金”,实则是“一人千金”,吕不韦要得不是“字”,是在筛选人才。

    .

    “原来如此!”最缺乏商业人才的明朝,永乐帝朱棣感觉自己学到了。

    “难怪天幕总说皇室把书籍束之高阁不好,书籍本身就可以筛选人才。”

    他甚至想现学现卖。

    大明有《永乐大典》,要不,修完之后也来个“一字千金”?

    但是《永乐大典》字数太多,民间要是真修改出来了,国库会不会撑不住?

    想到这里,朱棣心虚地看一眼胖儿子,仿佛已经听到了胖儿子在哭穷,忍不住又开始思考:不如换本书,但是换哪本书比较好呢?他也想要个管仲或者桑弘羊,但是吕不韦还是算了,把持朝政不可以!

    【大秦统一后,虽然统治时间很短,但是煮盐、冶铁很发达,史书上称秦“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论经济贸易,同样可以从史料中窥探到大秦的繁华。】

    早在战国时期,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各国各地输入秦国的特产有:昆山之玉、随和之宝、太阿之剑、江南金锡、西蜀丹青、阿缟之衣、锦绣之饰;

    《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的美食有:洞庭之鱄、具区之菁、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等。

    当时的手工业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

    木工、车工、皮革工等。()

    由于各地商品交易繁荣,商人很活跃,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概括这种情况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尽在[],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

    秦朝一统六国后,除了统一文字、统一法律、车轨和度量衡厚,还统一了货币。

    秦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单位是“镒”,即二十两;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单位是“半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半两”,从秦创圆形方孔铜钱开始,这种铸币的形态开始长期固定,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流通形态。

    秦人交易时,日常交易用秦半两铜钱,只有大数目支付才使用黄金。

    有了统一的货币,各地的商品经济和交换都有很大的便利。

    .

    云梦秦简《金布律》中记载: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

    婴价就是为物件标价,单价不值一钱的小物就不用再标价。

    可以看到,秦朝对物价的管理已经是严格且规范,有了明码标价的要求;

    此外,从《吕氏春秋》也可以捡到,秦朝时已经有了股份制的鼻祖——合本,在古代指的是合伙,也叫做连财。

    按比例出资,等盈利以后,再按比例获取盈利份额,说明既存在集体所有制,也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度。

    同时,还有早期家庭联产责任制形式的租赁形式。

    比如秦朝官府给民间租借耕牛和工具,在民间也互有租赁,有早期的租赁合同或者口头契约,普通庶民的正常商贸并不受太大的拘束。

    .

    嬴政想起了自己喜爱的《韩非子》,也想到了自己在琅琊刻石上刻的碑文。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福。”

    还想到了自己迁移富商到咸阳,让富商离开自己的老家到咸阳,既是约束,也是监视。

    他继承了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思想,也继承了秦孝公的政治手段,打压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约束商贾的政治地位。

    现在看来,战时有战时的策略,天下一统后有天下一统的策略。

    天幕既然夸以功取爵很好,商人,并非不可用。

    只要商人都如巴清一样识相,他什么人才都能接受。

    .

    刘彻看着已经站在自己朝堂上的桑弘羊、东郭咸阳、孔仅几位商人和商人之后,自信心再次蓬勃:“还是朕善于用人。”

    他可是做了连始皇帝都没做到的事,怎么也应该排到最前面。

    但是转念一想,龙凤猪不好听,猪龙凤也不好听。

    他凭什么是猪,后辈李世民太远了,他要当凤,让李世民当猪去。

    刘彻一时兴起,对史官吩咐:“记一下,就说天幕说得龙凤猪里的‘凤’是朕,这顺序按时间排的。”

    史官:“……”

    听起来没问题,但是您没想过,民间都能

    ()    听到,早已经记住了吗?

    想上谏,但是看刘彻兴致勃勃的样子,最终选择了闭嘴。

    罢了,陛下一时兴起,没准过几天就忘了,他就当做没听到好了。

    【汉朝时期,对商业的态度起起伏伏。】

    汉朝皇帝属于一边打压商人的政治地位,一边又重视商业经济。

    几位皇帝的政策和态度,也各有不同。

    虽然依然是重农抑商,但是也有自由的一部分。

    比如司马迁认为“布艺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他认为商人的活动不仅不会损坏国计民生,还能带动国家经济繁荣,在这一方面比较开明,也或许正因为这样,会在《史记》里单独为商家学派作传记。

    同时,也有局限的一部分。

    晁错在主张“重本抑末”的同时,还提出要“废钱”“废银”,“以粟为赏罚”,相当于要求废除货币,再次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非常夸张;

    还有过分夸大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干预商业发展的功能认为国家可以令市场物价暴涨或者暴跌,没有市场经济的观念,以为一切都可以由朝廷操控。

    【经济的开明,古人可能不知道多重要,但是我们现代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能深刻感受到。】

    【此外,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其中的道理。】

    【大家应该听说过经济学里的“鲶鱼效应”,这里我再次讲述一下鲶鱼效应的故事。】

    相传,北欧的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渔民从大西洋捕捞活沙丁鱼回港,运到市场上能卖出比死鱼更高的价格,但是运输途中,总是有大部分沙丁鱼在中途窒息而死。

    一位皮肤被晒得黑黝黝的渔民做完交易,在港口上溜达着,看到了熟人,跑过去看对方渔船上的收成,顺口夸道:“收成不错啊,这么多沙丁鱼,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年轻的金发渔民却直摇头,一边弯腰把船仓里的死鱼捡到鱼筐里,一边心疼地说道:“不行,损耗太大了,死了好多。”

    黑皮肤渔民想起了自己的死鱼,心情也沉重了起来:“上一次你死了多少?”

    “十分之三。”

    “可惜了,上个月沙丁鱼价格可高。”

    “是啊,我辛辛苦苦海上漂个把月,结果全死在没有风浪的回程途中,太心疼了。”

    “没办法,这损耗谁也避免不了,真希望谁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两个老熟人一边说,黑皮肤的渔民顺势上来帮忙一起把死鱼和活鱼分开,捡到最后,看着箩筐里的死鱼,再看看还活着的沙丁鱼,黑皮肤渔民沉默了:这还叫死的多?

    还有忙完手里的活过来帮忙的渔民也看到了:

    “哎,你这船鱼怎么活了怎么多,你做什么了?”

    原本看到表面的死鱼以为很多,最后一统计发现比往日死的沙丁鱼杀太多的金发渔民此时也一脸懵:“我也

    不知道啊!”

    直到黑皮肤渔民看到其中一条很醒目的不同的鱼,把鲶鱼抓起来:“这不是鲶鱼吗?你抓鲶鱼干嘛?”

    “不小心抓到的。”金发渔民突然惨叫起来,“我的上帝!鲶鱼不会吃了我的沙丁鱼吧,这吃的哪里是鱼,是我的金币!”

    黑皮肤渔民想得更多:“等等,你说,会不会是鲶鱼让沙丁鱼活下来?”

    金发渔民摇头:“不可能,鲶鱼吃沙丁鱼,二者是天敌,怎么可能帮沙丁鱼活下来。”

    黑皮肤渔民坚持道:“下次再试试就知道了。”

    说着是下次试试,到下次,黑皮肤渔民真得故意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了鲶鱼。

    哪怕鲶鱼如同老鼠进了米缸,兴奋地在鱼槽里到处追着沙丁鱼大吃特吃,渔民也强忍着想口下夺鱼的想法,撑到了渔港。

    当抵达渔港,渔民迫不及待呼朋唤友一起来看还活着的沙丁鱼,一经统计,齐齐惊喜:

    “还真是如此!”

    “因为有了天敌,沙丁鱼没有懒洋洋的不动,一直四处躲避游动,反而活着回到了渔港!”

    虽然目前才只有一次实验,后面其他渔民也跟着开始尝试,发现真得有用,于是渔民们齐齐高兴起来:“总算找到了办法!多谢鲶鱼!”

    后来,有商人从中受到启发。

    “你说,如果在家族企业投放一条‘鲶鱼’会如何?”饱受家族内斗的商人诉苦,“我家族的公司只顾着内部争权夺利,撕的亲人不像亲人,兄弟不像兄弟,公司效益降低了也没人在意。再这么斗下去迟早玩完。”

    “你说的鲶鱼是?”

    商人微微一笑:“外来的天敌。”

    .

    “鲶鱼效应,鲶鱼效应。”

    大秦的巴清仿佛看到了家族再次壮大的机会,眼里亮的惊人,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她如今的生意,对外虽然发展了矿产,比如供给始皇帝的丹砂。

    但是对内,主要是家族人士掌权。

    如今自己垂垂老矣,家族内斗反而因为看到天幕带来的商机越发激烈,眼看着自己死后家族可能会分崩离析,如果只是分裂倒也罢了,怕就怕分裂了还继续内斗内耗。

    不如,也引入一些外来的“鲶鱼”,加上前面说得股份制,试试新方法?

    .

    在大唐,饱受家族内斗的杜如晦想起争权夺利彼此不和的弟弟和老二,眼前一亮:这不就像是给一潭死水引入活水?

    家族里的下一辈没一个成器的,他总是担心自己去世后杜家直接掉出世家,现在好像有了好方法。

    不如,引入一条“鲶鱼”。

    世家之间联姻归联姻,最终还是免不了政治争斗,假如他联姻一位外来者,比如商人?

    但是家族也不是没人经商,非要引入商人,会不会有太大的抵制?在其他世家会不会名誉受损?

    杜如晦有些犹豫,在心里反复揣测着后果与现状,事关家族未来,他依然没有做出决定。

    【不过呢,我要说一句,“鲶鱼效应”的故事,是假的~】

    【北欧的海洋里没有咸水鲶鱼,挪威人也没听过这个故事。】

    一群刚刚被各种启发正在若有所思的君臣听到这句话,齐齐脸上一黑。

    但是也有早就熟悉荆咕套路的帝王淡定地等着荆咕的下一句话。

    【但是,“鲶鱼效应”的经济学理论是真的。】

    嬴政嘴角微微翘起:他就知道。

    刘彻直接脱口而出:“呵,又这样。”

    李世民早就料到,还笑着与长孙皇后开玩笑:“天幕果然是年轻人,就喜欢逗人开玩笑。”

    【“鲶鱼效应”原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后来,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放在封建王朝,秦孝公吸引民间人才、打破旧贵族官僚体系的提拔方法,就属于一种“鲶鱼效应”,让私商与官商竞争,也是一种“鲶鱼效应”。】

    【在秦以后,经济市场的繁荣,首先离不开的就是私商的繁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