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帝王之术 -----晋.江文学城独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r />     自听了林修撰进讲的神宗轶事后,景康帝便对这类经史生了兴趣,是以,今日的进讲内容依旧是“远犹”来着。

    而林远秋,那日回去之后也是做了准备的,为得就是防止圣上想再听此类经史。

    所以有了筹备的他,很快讲了汉魏时期,胡人杂居成患乱的事。

    汉魏以来,凡有匈奴、鲜卑等部族的人前来投降时,朝廷大多会把他们安置在塞内各郡居住。期间就有御史指出了此做法的不妥,提议应把人集中安置到边疆去,以防这些胡人成为民间的忧患,还可以避免四方夷人的出入,无奈,当时的帝王并没听取御史的意见,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发生。

    景康帝听得认真,沉思的双目中带着敏锐,虽头发已是花白,可帝王的威严却不减半分。

    这副模样看在林远秋眼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圣上心中的立储之策,该是万全的吧。

    ......

    今年已是林家来京城的第二个年头,经过了去年的冬日,吴氏就有了认知,那就是京城的腊月,绝对要比在小高山村冷上太多。

    所以,早在十月初的时候,吴氏就让林大柱和林二柱买了好些木炭回来,并和其他大户人家一样的做法,依照每房的人数,把木炭分发了下去。

    虽叮嘱了不可浪费,可吴氏认为,既然已发放到了各房手上,那么节约也好,浪费也罢,都是每房自己的事了。

    不过,观澜堂所用的木炭,吴氏从未小气过。

    每日到了辰时,吴氏就会让崔妈去把那里的两个炭盆燃上。

    观澜堂正是家中娃儿们读书习字的地方,林远秋不但给起了名字,那门上的牌匾还是他亲自动手写的,用的正是浑厚圆润的隶书。

    每日巳时到未时这段时间,除去中间吃饭,其他时候,孩子们都会在观澜堂里读书和写字。

    担心墨宣几个会因为天冷手僵,而把字写的歪七扭八的,所以吴氏每日都会安排人在观澜堂摆上两个炭盆。

    国子监的年假已经开始,加之王文昌一直都住在府里,是以这段时日,家里孩子们的学业,都由两个姑父在教导着。

    等过了年,王文昌就要回周善县去,明年正是大比之年,他是肯定要回去参加乡试的。

    说实话,跟着舅兄的这些时日,王文昌可以肯定,自己的学识比起以往,要精进了不少。

    这一点,从现下自己写文章的速度中,就能看出来。

    记得先前自己写策论时,若遇到接触不深的论题,那么单是寻论据,就要搜肠刮肚半天。再等提笔开文时,也是磕磕绊绊的难以成句,不是用词不当,就是语句不顺。

    可如今呢,说是思如泉涌都不为过,可见舅兄每日多写多练的方法是极为适用的。

    就像舅兄说的,越是怕它,就越要攻克它,而乡试策文题,基本都在民生、安国、以及强兵中展开,只要把它写透识透,就没什么可难住人的地方。

    不愧是一甲状元的笃论高言,王文昌心想,自己待在京城的一年半里,可以说没有一天是浪费的。

    而舅兄,算是让他受益匪浅的良师了。

    ......

    年关将近,走年礼的事自是不能落下的。

    到了休沐这日,林远秋便提了年礼先去了一趟秦府。虽今年的柿果大部分都被摆盘用到了酒席上,可还是有一小部分早早摘下来做了柿饼。

    年纪大的人都喜甜,秦遇自然不例外,自从去年给送了柿饼年礼过去后,秦遇就喜欢上这甜糯的味道。

    只是城里的糕饼铺子并没见有的卖,等得知是林家自制而成时,秦遇也没多问,只叮嘱林远秋,“为师这边可别忘了。”

    是以,今年的三十多斤柿饼,除给岳父家留下几斤后,剩下的林远秋全都拿到秦府来了。

    反正这东西存的住,只要老师每日不要贪食太多就成。

    知道今日弟子肯定会过来,秦遇早早把茶盘给摆了出来,再计算着时间煮茶。

    等林远秋到时,那红泥小炉里的茶水,正咕嘟咕嘟往外冒着热气呢。

    “老师。”

    林远秋躬身作揖,先给秦遇行了一个标准的弟子礼。

    秦遇正襟危坐,大大方方地受了礼,神情也极为肃穆,只不过接下来的问话就让林远秋“噗呲”一下笑出了声。

    因为秦遇问道,“今日可拿了吉祥如意饼过来。”

    见自己学生忍俊不禁的样子,秦遇伸手就是一个脑瓜崩,“臭小子,快说!”

    “拿了拿了。”

    林远秋摸着被敲痛的脑袋瓜忍不住笑道,“老师您可真老当益壮啊,差点把学生给敲傻了。”

    秦遇才懒得多看自己弟子故作龇牙的模样,他让小厮快去装一盘吉祥如意饼过来后,很快问起这几日一直在心里想着的事,“远秋,再有一年,你在翰林院就满三整年了,可有想过外放的事?”

    外放?

    林远秋一时愣住,他能说自己从未想过外放的事吗,否则当初也不会把全家人都接到京城来了。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