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农商之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所以安定伯说想要富农,就要给百姓找一条赚钱的门道,故此他才会打算在海边修建海港,兴办工坊,就是为了让百姓可以靠着农闲之时,亦或是家中富裕的劳力,在工坊做工赚取工钱!

    而且工坊用工,不但给工钱,而且还管饭,这就让不少饥民有了饭吃,还可以靠工钱养活家人,贴补家用!

    一旦海港建成之后,海州必成南北海路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周围的州县产出的特产,皆可通过海港走海路南下或者北上,这其中带来的利益,不但可让海州受益,还可让周围州县因此受益!

    这边会带动更多人前往海州港一带建立商铺亦或是作坊,这就需要招募更多佣工,可让更多海州百姓因此受益!”

    说实在的,现在大殿之中,真正懂得经济之道的大臣还真就不多,虽然这些年自开始征收商税之后,朝廷靠着收取商税,朝廷岁入大增,使得李二和朝臣们对于商贾没有以前那样鄙视了。

    他们现在也知道了工商业确实可以给大唐带来不少好处,所以对于商贾的各种限制也就没有以前那么严苛了。

    不过这些人依旧对于经济之道了解不是很深,在听了刘子帧的解释之后,他们纷纷陷入了沉思,考虑徐淼这些话的道理,仔细琢磨了一番之后,感觉徐淼此言确实好像很有道理。

    本来普通百姓家中的田产就不是很多,他们大多数也知道,老百姓如果单靠着一年到头侍弄那些田地,靠着田里的那点产出,在缴纳了税赋之后,留下的粮食才能卖掉一部分换成钱,购买一些盐亦或是工具等必需品,最后剩下的一点粮食,也就是勉强维持个半饱罢了。

    即便是这样,农户家里也只是敢在农忙的时候,吃几顿干饭,农闲的时候,全家就都靠着喝粥度日。

    这一点其实在座的这些大臣们也都清楚,虽然他们大多出身高贵,可是作为唐初的这些大臣们,却也并不是完全不懂民情。

    所以徐淼打算在海州兴建海港,带动工商业来富农,听着确实好像有点道理。

    不过还是有人提出,徐淼这是在胡作非为,因为大唐以农为重,徐淼到了海州之后,却避重就轻,非但不去兴农,却不知所谓的搞什么海州港,这是本末倒置,请李二罢免徐淼海州刺史之职。

    但是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徐淼此举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百姓仅靠目前手中的那些田地,想要过的富裕一些根本不可能,徐淼兴建港口,鼓励兴办工坊,并且自己投建大量工坊,招募百姓做工,确实能够让务工的百姓赚取到一些钱贴补家用,此乃善政。

    为此很快众臣就分作两派,开始唇枪舌剑的争论了起来。

    最后刘子帧一脸无奈的拱手对众臣说道:“诸公且先不要争了,此行下官前往海州所见,海州的农业并不弱于沿途诸州!

    相反在临近各州之中,恰恰却是海州田里的粮苗长势最好,耕种面积最多,反倒是沿途其它各州之中,多有农田抛荒无人耕种!

    安定伯为了兴农,想了很多办法,不但给饥民提供日常口粮,令农户回乡复耕,而且还亲自率船出海捕鱼,以极低价格售给百姓,令其改善伙食。

    下官从海州返回长安之前,安定伯还从岭南采购了大批粮食用海船运抵海州,将这些粮食借给百姓,使其可以安然维持到夏收之后,不必担心会因为无粮饿死!

    除此之外,安定伯还正在海州育苗,准备在海州大批推广种植甘薯,待到秋季甘薯收获之后,海州便再无缺粮之忧了!

    再者他兴建海港,并未影响到海州的农耕,前往港区做工之人,多是家中农田已经耕作完,亦或是家中富余劳力,何来重商轻农之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