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九国之师伐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sp;   烽火,也叫“烽燧”。

    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如庆忌此时所在的这一处烽火台,为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候群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与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作为陇西郡郡守的公子章,陪在庆忌的身边,介绍道:“父王,若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出去。”

    “上一次羌戎入侵,便是依靠这烽火台传递的敌情,如若不然,我军很难做出相应的反击。”

    “善。”

    庆忌又看了看这烽火台内的设施,询问道:“烽燧守兵一般有多少人?”

    “守烽燧的士卒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

    “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事宜。”

    顿了一下,公子章向庆忌进言道:“父王,儿臣以为,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应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

    对于公子章的这一想法,庆忌深表赞同。

    ……

    结束了陇西郡之行后,庆忌的出巡队伍,又来到蜀郡,视察都江堰。

    经过多年的开凿,都江堰已经竣工,为蜀中灌既了万亩良田,而且完全解决了水患,还能使许多舟船航行,可谓是便利极多的。

    离开蜀郡后,庆忌又沿着三峡进入巴郡,慰问了一下当地的官吏、军民,而后继续南下,巡视南方九郡。

    吴国的南方九郡,即闽中郡、庐江郡、苍梧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黔中郡、滇郡、交趾郡。

    西南三郡和岭南六郡,合称为“南方九郡”。

    庆忌的这一次出巡,耗时一年多,直到公元前485年的正月,这才折返咸阳。

    而在这个时候,关东列国已经蠢蠢欲动,准备对吴国发起一次合纵。

    农历三月,完成春耕之后,齐、鲁、宋、卫、燕、韩、赵、魏、中山,一共九个国家,在华阳举行会盟,商议伐吴事宜。

    诸侯推举赵鞅为盟主,合九国之师六十余万人马,浩浩荡荡的从华阳出发,奔赴函谷关。

    一路上,联军攻城略地,迅速夺下了河西之地的许多城邑,但自始至终,都还没能跨越天险半步。

    至于函谷关那里,庆忌早早地以孙武为大将,田穰苴为副将,派了十五万兵马防守。

    庆忌的用意很简单,就是依托有利地形,凭借着崤函之固,跟联军干耗着。

    吴国还怕耗不起吗?

    “杀!”

    函谷关内外,以至于大河之畔,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但喊杀声仍旧是没有停止。

    http://www.yetianlian.org/yt85505/35996873.html

    www.yetianlian.org。m.yetianlian.org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