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儒法之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的人则是听说过。

    问题的严重性,是可想而知。

    庆忌一旦要追究,士子们一个都跑不掉!

    此时,庆忌长舒了一口气,澹澹的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士子们有口舌,中原士子之众,难道寡人要都把他们抓起来,割掉他们的舌头,以严禁他们胡言乱语吗?”

    “大王,臣以为,大可不必!”

    邓析终于将自己的目的,告诉庆忌。

    “士子敢于抨击国政,诽谤君王,一切祸乱的根源,在于乡校。”???..coM

    “大王可捣毁乡校,严禁民间开设私塾,聚众议政,并禁止游宦之民,使他们安于本业!”

    “……”

    庆忌陷入了沉思。

    “廷尉所言,大缪也!”

    右丞相孔丘立即站了出来,大声道:“乡校,岂可擅毁?昔日子产治郑,然明主张毁乡校,以禁止国人议论时政之好坏。”

    “子产不以为然,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此乃大王所言。”

    “若毁掉中原甚至是国内的乡校,恐怕招致民怨。”

    “士子们不敢在乡校聚众议政,也会在私底下诽谤国政!”

    “若是仁政,士子们岂敢,也岂能非议?”

    “请大王三思!”

    乡校,是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

    这吴国范围之内最大的乡校,莫过于孔丘一家的。

    儒家!

    昔日,子产将乡校作为获取士子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民间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国人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国人与被国君之间的关系,颇得郑人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那时郑国,是新政发动机,孔丘谈仁政,就以子产新政为样板,赞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

    孔丘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周公那样的人,辅明王而行王道。

    其次,则如管仲之遇桓公,能以霸业渐进,而行王道。

    然而,切合实际的,是像子产那样治理一个千乘之国。

    子产治郑,可谓是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民zhu尝试。

    “大王,右丞相所言极是!”

    治粟内史曾点出列道:“士子之口,堵不如疏。”

    “君王治理国政,要使上至公卿、下到列士都能进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乐官进献所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进献前代得失利弊的史书,太师进献有劝戒意义的文辞,然后由盲人乐师朗诵与宣读。”

    “朝臣官吏可以直接进谏言,黎庶则可以把意见辗转上达君王,左右近臣要尽规谏之责,内亲外戚要考察和弥补君王的过失,乐师与太史要负责教导、诲育君王。”

    “国人把话从嘴里说出来,善事加以推行,恶事加以阻止,何乐而不为?”

    顿了一下,曾点又道:“大王设立登闻鼓、诽谤之木,所为者,可不正是为听取民意吗?”

    “而今中原士子只是为时政权衡利弊,为大王计较得失,大王何能废止乡校?”

    邓析是法家的鼻祖,孔丘与曾点则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儒法之争,就在于他们做事的方式。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