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05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昌平书院建立五十年, 是一位致仕的李姓老翰林散尽家财创办的。

    书院建在山麓之上,每年春季大开山门招收学生时,学子们都需要亲自走过一条条弯弯长长的山路, 叩响山门,才能获取考较进入书院的资格。

    书院里的夫子或许在外边没有才名,个个都是真材实料有高超武功傍身的。

    他们就像古代的隐士,不求闻达诸侯,桃李春风伴余生。

    书院建造的古朴庄重,讲究浑然天成纯洁自然之美, 没有刻意雕琢也容不得一丝轻佻。

    当初李翰林将书院建在深山里, 一是为了让学子远离俗世专心读书, 二是为强健学子体魄训练其心性耐性。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虽昌平书院不如那些传世书院在文林中名声影响巨大, 但因其独特的气质, 是不少学子心中求学深造的好地方。

    因为书院人来往复,山下百姓自发聚集,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镇, 名为文华镇, 意为文昌聚集繁华之地。

    山上书院万籁俱静,唯余郎朗书声啁啾鸟鸣风吹树叶惊人耳目,山下烟火鼎沸红尘人间自成一片逍遥惬意。

    章言和蓝因到达文华镇时,先找了一家客栈休整。等到第二日, 休息的差不多的两人再分头分别去办自己的事情。

    章言带着礼物和岑夫子给的帖子, 去拜访了书院里的一位姓白的夫子。

    白夫子出身富裕之家, 生性淡泊洒脱, 因为不习惯官场尔虞我诈阿谀奉承,在考上举人后,就没再继续科举,而是来昌平书院做了先生。岑夫子是在两次进士考试碰壁后,才绝了仕途之心,回到家乡办起了书院教书育人。

    章言来的时节并不是每年书院大开山门的日子,白夫子看了岑夫子的信,又考较了章言的学问,对章言的表现还算满意,书院的夫子每年都有两个推荐旁听生的资格,白夫子就给了章言一个旁听。

    然后白夫子又问起了岑夫子近况,章言简单说了下岑夫子关了书院,去通判府上教导府上小公子的事情。白夫子大惊失色,岑夫子并没有在这次的信中提起此事。岑夫子比白夫子年长,当年岑夫子决定不再科举后白夫子曾经邀请他来昌平书院教书,岑夫子因为年老体弱受不住山中清苦拒绝了,并向白夫子阐述了要在家乡办书院让贫寒学子也能接触圣贤之道的想法,白夫子深知岑夫子为人志向,知道若是无事他绝不会去人府上做西席,忙问章言其中缘由,章言继续又说了王举人的事情。

    白夫子对王举人的行为十分愤怒,对岑夫子遭遇了这样的事情十分同情。

    “读书人大道直行,却也要善于避其锋芒。你是个好的,莫要忘了你老师对你的恩情。”白夫子对章言说道,他知道老友眼中揉不进沙子,但与王举人这样的小人争斗若不能一击致命不宜表现如此刚烈的,好在老友能适时明哲保身,没有造成更坏的结果。

    “是,谢夫子教诲。”

    章言入学顺利,蓝因也很快找到了适合他们租住的房子。

    因为经常有学子拖家带口的来求学,山下人做起了出租房子给这些学子家眷的生意。

    书院十日才有一次休沐,来照顾这些学子的,或是父母,或是家中夫郎妻儿,或是半大的书童小厮,都是些老弱妇孺。为了能提升这群人的安全感,更好的把房屋租出去,租房的区域很贴心地建在了一起,牙人一般情况人也不带身份不明的人来这里租房。毕竟这些人的家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两个有功名的读书人,有背靠书院这个庞然大物,一般人并不想得罪他们。

    蓝因在找房子一开始就表明了,是为了陪夫君来书院求学,幸运地得到了牙人热情的招待,给他推荐了两处房产。

    一户是一进的小院子,一位姓彭的秀才夫郎带着两个孩子养了一条狗住在东厢房,因为相公经常不在家,彭夫郎晚上害怕,想要找个同样在书院求学的学子的家眷互相作伴,租两间房的话,一个月三百文。

    另一户是一个单独的小院子,独门独户租金比较贵,一个月要一两银子,来这里读书的读书人家境都不算太差,但也少有出手阔绰的,牙人也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推荐给蓝因的,没想到蓝因竟然租下了。

    蓝因并不清楚章言需要住在书院,而雄主读书需要安静,就像他们在府城的时候,两个人住在一个院子互相照顾着。

    蓝因憧憬着继续和他的雄主过两人世界的日子,但等他知道书院要求学生住在山上,并且十天才能休一次沐下一次山时,整只虫子都傻掉了。

    *

    作者有话要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