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无聊的议题(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个部族的发家史那确实是极为生猛的。仅以一个故事来体现这一点。

    话说在岐阳会盟时,楚人首领熊绎带着厚礼来到岐阳等着与其他诸侯国国君一起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表示忠心。

    然而在门口,他被守卫给拦了下来,守卫告诉他,他一个子爵,是没有资格与其他诸侯国国君一起朝见周天子的,他只能与鲜卑的首领一起去“守燎”(就是篝火)。

    由此不难看出在中原诸国的眼中,楚国虽然已经建国,但实际上他们连得到其他诸国认同的资格都没有。

    为此,楚人首领代代奋发图强,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周王室以及其他诸侯国的认可。

    如此一直过去了数百年,直到一个猛人的出现——楚武王,熊通。

    说他是猛人,正是因为他办到了上面所说的那句话——你不给,我就自己拿!

    楚武王三十五年,熊通要求随国随候要挟周天子提高楚国的国号(毕竟子爵太低了,至少弄个侯爵不是?),然而遭到了周天子的严词拒绝。

    熊通一听这个消息,愤然大怒:“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这话的意思是,我的先祖鬻熊乃是周文王的老师,很早就去世了。周文王分封我始封君,竟然只封到子男爵!而我楚国如今已是方城千里,你周王室居然还不提高我楚国的国号!

    好!你不给我封号!我自己封!

    于是熊通自称王号,也就是后称为的楚武王。

    在周平王迁都以前,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掌控力还是有的,从当初的岐阳大会盟便不难看出这一点,周天子一声令下,就连远在蛮夷之地的楚人都要拿着厚礼翻山越岭,千里迢迢的前去拜见。

    周天子不给,你不能抢,你要是敢抢,那便是大逆不道。而当时的楚王熊通就敢打破了这一现实原则,你不给,我就自己拿!

    而后历代的楚人亦是不忘先君奋斗之艰辛,不断进取,终于在四年前的弭兵之会上,取得了与晋国同等的盟主地位,除了齐,秦国外,其他国家都要向楚国与晋国朝贡,由此,楚国与晋国平分中原霸权。

    而老头儿以楚国举例的主要原因就是楚国与晋国乃是完全相反的君权制度。

    晋国乃是君主分封制,大小权力都落在六卿的手中。

    而楚国恰恰相反,国家上下所有权力都集中在楚王的手中,历代如此。(非但如此,楚国其实还是第一个实施所谓“郡县制”的国家,很多领地县邑,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到“县公”手上的,而并非世袭的大族)

    所以他的意思就是君主的权力,还是要握在君主的手中。

    在场的学子听到他这话,自然是大声叫“彩”,连连点头,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晋国经过数百年的君权分封,现如今的晋平公早已没了他先祖那般的雄心壮志,大权旁落,整个晋国俨然被国内的六卿把持,公室微渐衰,不复当年之况。

    反观楚国,因为君权始终握在楚王的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走到了与晋国平分中原霸权的地步,孰强孰弱,岂非一目了然?

    听到这里,李然也算是彻底明白了今日集会的论点所在。

    那就是分封制与君权之间的论辩。

    赞成分封制的,以此乃周礼为由,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一层一层的分下去,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天道使然。

    赞成君权的,是以权利专断而可使上令下行,朝闻夕达,提高国家的办事效率。并再以而今的周王室为反面教材,天下人只知诸侯国,孰知周天子?

    于是在场学子以这两方论点为起点,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的论辩,那争得可谓是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谁也不让谁。

    但也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无论是分封制还是君权独断,都有具体的事例可举,有理有据,不容反驳,你说我分封制不好,难道你君权独断就好了吗?你说我这样也容易出事,那你分封制就不容易出事吗?

    反正争来吵去,整个会场顿时“硝烟弥漫”“人声鼎沸”,李然差点就扭头走了。

    他对这事儿实在太没兴趣了。

    因为他就是受了这些个时局的纷争而溯源来到的这里,此时再让他去论辩哪一种制度好,哪一种制度不好,这不就是往他伤疤上撒盐?

    但就在他准备离开之际,却突然人群中传出一声叫唤来:

    “唉?!这不是洛邑守藏室史李然李子明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