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移民潮(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年偿还银行移民贷款,一般3~5年不等,允许提前清偿。

    升入高中部的优秀学子继续经过三年培养,优中选优,约有六至七百人可以进入大学深造,其余的根据个人志愿可以进入讲武堂深造或企业,逐步培养成为社会精英。

    如今,这一整套的华人移民培养程序,已经形成一定之规。

    至于那些成年的华人移民,登陆北美之后就可以获得居民户籍,该落户于中东部省份的就落户中东部省份,愿意留在西部省份的就留在西部省份,属于邮购新娘的就嫁入人家,一个明媒正娶的大妇是跑不了的。

    大唐王国是以华人为主的北美移民国家,鬼佬都称之为“唐人”,在大量唐人移民潮水般的涌入后,整个社会呈现出极其浓烈华夏特色。

    各种同乡宗亲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什么潮汕同乡会,漳州同乡会,胶东同乡会,江浙同乡会馆,还有李氏宗社,吴氏宗社,两广郑氏宗亲会等等,简直多不胜数。

    王室和民众捐建的寺庙道观星罗棋布,村有村庙,镇有道观,还有华人宗族热衷于修建的家庙宗祠,几乎遍地开花。

    在浓烈的华人社会氛围中,那些腰包鼓起来的早期华人移民,有了田产土地,有了商铺庄园,就要考虑到家族传承的大义名分,那么娶一个正房华裔夫人就成为了社会的硬核需求。

    所有人都看到了,国王陛下王后宝座空置多年,还不是从华夏神州娶了名门闺秀以承大统?

    这就是正义名分啊!

    这个时代的华人天朝上国的情节浓厚,对周边蛮夷国家无不嗤之以鼻,洋人称之为鬼佬,西洋女人称之为鬼婆,都隐含着浓烈的鄙夷之意。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拥有一名华裔正房夫人,普遍被认为是事业成功的标志,家族血脉传承纯正,是值得骄傲和夸耀的事情。

    邮购新娘的跨洋移民业务由此愈发兴盛起来,出现了很多媒体中介公司,以介绍跨太平洋婚姻为主,生意愈发地兴隆起来。

    比如说一位来自漳州的退役士兵,家里有粮有屋也有田,女人也娶了好几个孩子一大堆,但是要想传承家业,那还必须得华裔正房夫人所出。

    那样的话,才算事业成功人士,出门不会被人在后脊梁指指点点。

    为此,宁愿一掷重金。

    邮购新娘价值不菲,例如来自漳州的清白小户人家,体健貌端,加上聘礼与各项花费,再加上船票,邮购新娘动辄要数百上千元。

    若是所求邮购新娘要求高些,来自于中小地主或者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的女人,那么花费翻一倍也不足为奇,动辄两三千元。

    若是所求的邮购新娘来自大户人家,不但条件好,而且还有陪嫁丫鬟,那么花费上万也很正常。

    不同于难民乘坐的移民船,这些自费移民都是乘坐条件更好的跨洋邮轮,船票价值不菲,一张头等舱船票1600元,就这抢还抢不到。

    邮轮没有货船那种气味难闻的大统仓,最低等级的4等舱可以搭乘24人,每个人都有床铺,虽然狭窄转身都难,但这样一张船票起步220元。M..coM

    三等舱一般是8~10人,船票起步400起。

    邮购新娘最起码要乘坐三等舱,几个女眷住在一个舱室里,而不是在四等舱里男女混挤,那成了什么话?

    大唐王国为了参与欧洲克里米亚战争,其兵力主要就来自于移民。

    在各口岸移民营中,愿意参加军队的移民,年龄可以放到成年男子38岁以下,体格强壮,服从性好,无肢体残缺和疾病即可。

    这给了25岁以上的难民一个难得的移民机会,而且自愿参军的难民可以免除缴纳移民费用,免除偿还移民贷款责任,一切费用由军方支付。

    除此之外

    志愿参加军队的移民集中起来,可以享受每日三餐的待遇,从进入移民营中便开始严格的军事训练,每天多多少少能见点荤腥,能够吃饱肚子。

    这样的优厚条件,很多年轻的男性移民都争先报名,不就是打仗嘛,在战火遍及大半个神州的现如今,战死已经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儿了。

    博一博,说不定能够出人头地呢?

    在神州的移民营中,有很多退役士兵担任政府任命的移民官和职员,很多大唐王国早期移民出人头地的传说,在移民营中传的活灵活现,激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梦想。

    那些高高在上的军事贵族,在七八年前和自己一样,不过是难民营中的一员罢了。

    别人能行,我自己为什么不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由于受到早期移民的激励,报名参军的人数极多,在各口岸统计的数字已经超过了4.5万人,这还是在极力限制的情况下。

    英国人得知这样的情况以后,立刻与大唐王国方面联系,在大唐王国确定出兵4个师,共计2.4万人之外,其他的全部由英国人出资组成雇佣军,委托大唐王国军官训练和指挥,源源不断的发往欧洲前线。

    为此,英国人先后支付了三笔共计270万英镑(相当于1350万元)费用,提前预定了3万名雇佣大军。

    费用不足的部分,将由英国殖民地部专款拨付,一应武器装备和物资供给,全部都由英方承担。

    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尽快将这只大军派遣至欧洲战场,截止日期是1855年4月1日前。

    这意味着

    在1855年4月1日前,克里米亚前线的联军部队将会得到不低于5.5万人的增援兵力,而这仅仅是大唐王国一家。

    英国人还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澳大利亚、加拿大陆续调兵,准备在克里米亚半岛与沙俄老毛子死磕到底,无论如何也不允许沙俄势力突破黑海和巴尔干半岛,从而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力量均衡。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英国人对于维持欧洲大陆仲裁者的地位,是何等的执着和不惜代价,这关系到英国对外政策的核心,花费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