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盐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肯定指的不是数量,想清此中关节,孙铭试探道:“吴家主的意思莫非是“加引”?”

    盐引就是盐道开出来的一张凭证,只有拿着他这张凭证才能算官方的盐,没有的话就是属于贩运私盐,罪责甚大,甚至连累的家人。

    盐不是按斤来算,而是按“引”。

    大乾朝一引约莫三百六十斤,这“加引”,这是是加一引的重量,比如现今的一引三百六十斤,或可加至三百八十斤,这就叫“加引”。

    根据大乾朝“恤商裕课”的政策,所加之盐,“不在原定成本之内,俾得永沾实惠”,这就是白嫖。

    大乾朝立国之初,所定盐引本是一引二百八十斤。

    可太上皇在位时,历次南巡,每回途径江南,都照例每引加十斤、二十斤不等,以至于成了现在一引三百六十斤。

    这不仅使盐商节省了许多成本,多出大量的“无课之盐”,同时又加重了对搬运工人的剥削,因为盐场搬运工人是以每引为数,而不是计算重量的。

    太上皇禅位后,崇明帝登基至今九年,盐引斤额就未曾变化,数额倒是增添不少,毕竟“国泰民安”,百姓人口自然增加不少,所需盐量自然也是得提高来。

    吴海点了点头,说道:“还是孙家主明理。”

    话罢,吴海偏头对着众人说道:“大家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好办法,这样既能在圣上心里落个好,又不损失银子,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日子久了,银子不光能回本,还能赚上一笔。

    这时,堂下靠后的一名盐商说道:“吴家主的主意自然是高明的,可是这般,岂不是让那些晋商、粤商、鲁商那些人凭白占了好处?”

    这“加引”一事,自然不可能只是江淮一地,其他地区也是一视同仁,这银子是他们江淮盐商出的,却让旁人得了好处,心里哪里能平衡的了。

    吴海嗤笑一声,道:“自然不能让旁人凭白得了好处,这“加引”一事,自然与钦差大人说仔细来,咱们两淮的人出的银子,自然只能算在两淮才算数,反正咱们与他们也八竿子打不着,碍不倒咱们。”

    众人闻言也是恍然大悟,大乾朝规定盐引从哪领取的,便在哪个地区贩卖,绝不可跨区,例如堂内的盐商,盐引皆是从两淮盐运史的盐政衙门领取的,自然也只能在两淮之地贩卖。

    只要与钦差说清楚来,倒不成问题,江淮捐银子,圣上体恤,这传出去,也是一桩美谈。

    众人对视一眼,纷纷赞同。

    “吴家主,若是朝廷不允呢?”

    堂下有人不合时宜地问道,毕竟这事还是得看朝廷的意思,以崇明帝登基以来便不增加盐引斤额的态度来看,怕是不会应允....

    吴海无所谓地回道:“不妨事,若是不允,咱们象征性地捐些银子便是,府内拮据,朝廷总不能逼着咱们捐银子吧!

    更何况,咱们每年都有捐输孝敬太上皇,哪个多嘴会说咱们的不是。”

    事实上,不仅是扬州的商人,其他地区的商人每年也都会向朝廷捐输不菲的银子,有的是孝敬崇明帝,更多的是孝敬太上皇,毕竟太上皇“恤商”更为实际不是,甚至于给京中的达官贵人送礼,讨个“眼缘”。

    众人闻言倒也是觉得在理,反正装穷便是。

    至于认捐,他们又不是没捐,总不能逼着旁人捐齐来。

    见众人皆是赞同之色,吴海满意的点了点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