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师生闲话,大明财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得拥挤。

    但之前的清查中,户部官员被清除了大半,又被财政部挖走一些人,这人就更少了。

    财政部是新组建的,职司都没定下,人更少。

    两部侍郎以下、六品以上的官员加起来也没超过二十位,其中不少还都是户部清查后才被提拔上来的。

    说完开场白,朱媺娖便让韩赞周给每个大臣都下发了两份册子。

    这册子上分别讲了户部、财政部各有什么机构,以及各机构的职责,还写明了该机构存在的意义。

    在众臣翻看册子时,朱媺娖又接着道:“此前户部拥有征收、转运、仓储大明田税、商税等所有税务的权利。

    在地方上,则是按照布政司分成一个个清吏司负责一地税务的征收、转运、仓储。

    事实证明,如此模式不仅容易滋生贪腐,而且对税权的运用也相当呆板、僵化,税收效率还相当低。

    故而,本宫便从户部中分离出一个财政部,只让户部保留收取田税及管理田亩、人口、粮食的权利。

    至于财政部,则主要负责收取商税——再做诸位都是大明的聪明人,想必知道,自宣德之后,我大明商贸日渐繁荣,可商税的提升却极为缓慢。

    在万历年间张太岳主持改革税法期间,商税最高时也不过一年九十万两。

    在张太岳之后便逐年下滑,极致先帝在位的后几年,每年能解押进京的商税更是不足十万两!

    由此可知,如今我大明商税的收取存在多大问题。若不下大力气将其解决,国家财税如何能增加?!”

    另一边,郝光明听朱媺娖说着这些话,通过手机摄像头看着下方众臣的反应,见并没有人立即出声反对,不禁微微点头。

    在后世,有些人对明朝存在一个误解:认为明朝不征收商税,或者说征收商税的手段不如宋朝,所以才会穷死。

    可真正了解过明朝、宋朝相关历史的人,便知道并非如此。

    宋朝之所以看着富裕,看着商税收入高,主要依赖的是官卖制度。

    明朝只官卖盐,宋朝则是盐铁酒醋等百姓生活所必须的,官府又能管控的,通通官卖!

    官卖制度对中产以上的阶层影响很小,可对底层百姓影响却很大——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根本却少不了。官府定价对富裕者而言算不得什么,可很容易要了底层贫苦百姓的命。

    所以,宋朝底层百姓的生活比之明朝是要困难许多的。

    朱元璋开国时定下诸般制度,并非不知宋朝官卖制度可以富国,但他却不愿因此太过压榨贫苦百姓,故而才只官卖盐。

    而官营盐的收入,即便到了明朝末年存在种种弊端,依旧是大明的第二大收入。

    由此可见官卖制度富国之能。

    至于大明及宋朝的税收最大头,同样都是田税,一直没变过。

    各种商税则只是大明的第三大财政收入。

    当然,类似三饷这种特殊情况下加派的边税及其他杂税,是不在上述议论中的···

    过了一会儿,朱媺娖估摸着多数人应该都将两本册子看完了,便问:“诸卿有哪位可以讲一下我大明现行的商税制度?”

    听朱媺娖忽然发问,众臣不禁彼此相望,一时竟无人答应。

    不论是阁臣,还是两部的下属官员,多数多是想了想,发现自己并不完全了解大明商税,自然不敢答应。

    也有少数知道一些商税之事的,既担心说得不好,给朱媺娖留下差印象,又担心引起同僚非议。

    毕竟,以前朝中每当有人提出要加征商税,都会引起朝野一大片反对声,提议者甚至成为千夫所指。

    如今大明局势虽然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却并非谁都敢冒险一试的。

    朱媺娖见没一个人站起来,不禁柳眉紧皱,深感失望。

    她正待直接点名马士英时,便瞧见第三排有一人站了起来。

    “臣户部清吏司郎中苏观生,愿为监国言说商税制度!”

    只见此人四十多岁的样子,身高不显,肤色偏黑且瘦削,眉宇间却带着坚毅之色。

    朱媺娖当即露出笑容,道:“苏卿且讲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