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张煌言赴京赶考,看报刊举子论政(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道:“玄着看来很关心国事啊,刚到京城就要看报。”

    壮硕青年道:“清虏虽已被赶到关外,但国事仍多艰,我辈举子自然是要多关心。”

    这壮硕青年二十六七岁,却是来南京赶考的张煌言。

    张煌言出身于浙江宁波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官至刑部员外郎,可惜在张煌言十二岁时就病逝了。

    张煌言因小时候跟随父亲宦游大明各地,见识了天启、崇祯年间的地方动荡、百姓疾苦,因此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且为人康慨喜欢讨论兵法之道。

    后来,他于崇祯九年中秀才,崇祯十五年中举人。

    因崇祯年间朝廷急需武备人才,故读书人科举亦可加试骑射等武科,而张煌言屡次加试都是骑射三箭皆中,引人惊叹。

    至于这老者,在后世也算是颇有些名气,乃是宁波鄞县万氏的万泰,师从刘宗周,乃是崇祯九年举人。

    此人生了八个儿子,各有成就,后来被称为万氏八龙。

    这次跟随他一起来赶考的青年,便是其第长子万斯年,比张煌言年长一岁,也是崇祯十五年举人。

    张煌言跟万泰聊了没多大会儿,小二就买来了两份《大明报》旬半刊。

    张煌言给了一份万泰,自己便拿着另一份就在走廊上翻看起来。

    却见这旬半刊标明了一月第二期,说明是在正月初五发的首期。

    随即他直接翻到军事板块,一看顿时皱起眉头,叹道:“清虏还未彻底平定,云南又有土司作乱,居然占据了昆明,将沐国公都驱逐了···我大明何日能彻底太平?”

    ….旁边万泰正津津有味看着政治板块上的“三府实行三年义务小学制”之事,闻言头也不抬地道:“西南土司叛变不是常有的事吗,小乱年年有,大乱每十年必有一次。

    如今距离贵州的奢安之乱结束已过去近十年,云南出现大乱并不奇怪。”

    张煌言继续看军事板块上的相关内容,才知道在广西竟然还有原张献忠麾下的数万流贼未曾剿灭,如今有可能与云南叛变的沙定洲混到一起,糜烂西南。

    他心中焦急,恨不得当即弃笔从戎,奔赴西南替朝廷平乱。

    但他知道,仅以举人之身,太低,到了西南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

    想要更好的报效国家,实现抱负,必须考中今科进士才行。

    ‘我若中进士,必图进军务院,待将来定为大明彻底平定西南边患!’尚且年轻,不知世事艰难的张煌言看着报纸不禁如此想。

    这时旁边万泰忽然嘶了一口凉气,道:“朝廷要实行三年义务教育本是好事,为何非要将女童纳入其中?这也太惊世骇俗了!”

    张煌言恰好看完不多的军事板块内容,闻言翻到最前面的政治板块。

    只见政治板块讲述了好几件大事。

    其一,大明第一条铁路京津铁路已于正月初五正式动工,预计将在半年内建成,并开通运行。

    其二,今年将在二月初九如期举行会试,考试制度、内容都不变。

    其三,便是在应天府、顺天府、成都府实行“三年小学义务教育”。

    文章对“三年小学义务教育”的报道是最长的。

    既讲了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又讲明了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对未来的相关展望。

    看完这段,张煌言也是眉头微皱。

    女童入学,乃至朝廷解放女子之力的想法,确实出乎了他的意料,甚至在挑战他以往的三观。

    但若这一政策真的有益于大明发展强大,那就该拥护朝廷政策。

    想到这里,他对万泰道:“履安先生,晚辈觉得这刘淑英所言不无道理,若能解放女子之智慧、力量,我大明不说人才、人力增加一倍,便是增加一半,也是于国大大有利的。???..Com

    况且我等皆知,富贵人家本就会教导女子识字明理,如今朝廷不过是让三府寻常百姓家的女童亦有三年的读书机会罢了。有何不可?”

    万泰闻言,一时陷入沉思中。

    .

    灵灵吼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