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张家口变化,都觉得大赚(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其他蒙古商人也如他这般,纷纷看过去,然后干脆围在了那食盐商店前。

    大草原上的贸易硬通货永远只有三样,盐、茶、铁,其中盐还排在第一位。

    没铁,牧民们只是生活上麻烦一些,算不得什么。没茶,至多比较容易生病,也不算什么。可若是没盐,却是要死人的。

    漠南草原的盐大多来自陕西盐池或是河北的芦盐,价格不算太贵,但比之大明那边的价格肯定是要贵一些的。

    哈丹记忆中,大明的粗盐卖给草原一斤起码要二三十文,精盐、细盐一斤更是需要百文以上,甚至好几百文。

    怎么这家铺子的盐竟然如此便宜?

    是私盐?

    还是他们的盐质量太差?

    哈丹先排出了第一种可能——这马市中到处都是大明官吏、官兵,没谁敢在这里买卖私盐。

    可当他透过人群看去,发现这铺子卖的芦盐质量不仅不差,反而比以往看着要更好些,无论粗盐、细盐,品质都很不错的样子。

    “这么好的盐,你们卖的价格怎么比以前还低了?这盐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一个精明的蒙古商人问出了其他人心中的疑问。

    铺子二掌柜出来,笑着道:“各位草原的朋友或许不知道,我们大明盐政革新了,如今盐的产量大大增加,质量也提升了,这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我们大明商人做生意都讲究一个‘诚’字,诸位从草原贩来了我们所需要的马匹、牛羊和众多皮货、草药,我们自然也不会吝啬把低价盐卖到草原上。”

    一众蒙古商人并没有真信这二掌柜的话,但眼前品质好的食盐价格很低却是事实。

    于是他们也不想那么多了,当即纷纷购买——盐在草原可是硬通货,他们如今低价买,回去照眼前的价格卖,不赚翻了?

    瞧见这么多蒙古商人买盐,掌柜和伙计都笑得合不拢嘴。

    他们可是知道,这长芦盐场自从学淮盐改革后,价格也跟着一样便宜了。

    出厂价先不说,在内地如今粗盐一斤只要五文而已,精盐则只要二十文。唯有卖给大明之外的商人,才不受盐业公司定价约束。

    他们按出厂批发价拿的货,价钱更低,所以如今卖价看似比以前降低了,实则利润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多了。

    大赚啊。

    哈丹混在人群中,谨慎地探听着各种信息。

    然而了解的越多,他心中就越绝望,觉得大清怕是真要完了。

    等到三天后将要离开马市时,哈丹也探听到了一个重要消息——明国确实准备出兵攻打大清了,或许在春种后,也可能是在秋收后,具体时间不是他能打听到的。

    不过,当离开来远堡随着商人们的队伍往草原行去,听着同伴们的欢笑声时,哈丹却没怎么将这个重要情报放在心上。

    他在想,要不就这样当一个真正的蒙古商人算了。

    如今大明不仅没有因为前几年蒙古人随女真人入寇而关闭马市,反而在北疆大开马市,扩大贸易范围与贸易量。

    这令蒙古牧民们这两年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过。

    与他同行的很多蒙古商人,甚至觉得如今的日子比过去几年好多了。

    听说张家口的那位陈县令正在号召商人跟官府合办毛毡厂、毛纺厂,到那时候,牧民家中最便宜的羊毛都将变得值钱起来呢。

    如果正正经经地放牧就能把小日子过得不错,恐怕大多数蒙古人都不见得愿意去过刀口舔血的日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