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参将炮轰江南文人,记者采访瓦剌俘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想发笑,细想又觉得颇为形象。

    不过最让程颂触动的,还是张能对戍边将士的维护,以及一颗忠义之心。

    一些士绅、读书人很是痛恨昔日的农民军,对如今新军之中多是农民军出身的将领之事也多有批判。

    以前的程颂分不出其中对错,可如今见了张能,他觉得若农民军出身的将领都是如此,可比以前绝大多数官军将领强多了。

    这边,梁孟昌道:“多谢张参将的好意,我们记者团此番除了需要实地考察之外,还需采访一些当事人。

    如那些被攻破边墩的幸存将士,以及了解瓦剌人攻打墩台过程的瓦剌俘虏。

    如果能采访到他们的口供作为证据,我想打那些人脸的目的就达成一大半了。”

    张能大手一挥道:“这事好办,瓦剌俘虏目前都还在额们镇夷所做苦力呢,梁先生想要采访哪个,尽管提。

    至于那些被攻破墩台的幸存将士,都属于卫戍军那边管,但想必他们是不会拒绝接受大明报采访的。”

    “那就多谢张参将了。”

    次日,梁孟昌等人先按照计划,顺带给第十六镇第三营的将士拍了些照片,做了一些采访——毕竟第三营是以三千余人击败上万虏骑的荣耀部队,值得采访。

    到第三日,那些经历过攻破墩台战斗的瓦剌俘虏被挑选出来了,由几个懂瓦剌人语言的军官带着,接受记者团的采访。

    记者团分三个小组行动,梁孟昌、李道赢、杜杏同时对瓦剌俘虏展开询问、采访。

    程颂自然是跟着梁孟昌这一组。

    当瓦剌俘虏被带过来时,在大冬天都穿着比较薄的衣衫,人也都非常消瘦,看着挺可怜的。

    但程颂想到这些人曾杀戮明军将士,想要入寇劫掠大明百姓,便又觉得他们罪有应得。

    甚至,大明没有像以往那样将他们全部斩首,首级筑城京观,只是让他们做苦役,已经算是仁德了。

    “你经历过攻打哪个墩台的战斗?”梁孟昌问这些瓦剌俘虏的话都很直白,这让军官翻译起来很舒服。

    “我没有攻打那个墩台,”这个瓦剌俘虏有些畏惧地看着梁孟昌等人,见梁孟昌皱眉,又赶紧解释道:“不过我观看了其他人攻打河凹墩、大石墩、毛目头墩等墩台。”

    “能说说你们攻打这些墩台的具体过程吗?”梁孟昌又问。

    “当然可以。”

    俘虏很配合,因为他们在被挑选出来前,就被告知,如果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将会获得饭食、衣服等奖励。

    大明如今役使俘虏做苦力已经有了一整套标准方法,并非一味用鞭子逼着蛮干,而是用各种后世管理办法去管。

    这样俘虏损耗速度将会大大降低,同时劳动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能给大明做更多的事。

    另外,大明对待俘虏的方式传了出去,会让敌人再面对明军时少很多反抗。

    便如此番黄风口大捷,很多来不及逃跑的瓦剌人就果断投降,原地等着被明军俘虏,让明军在此战中俘虏了近三千人!

    ···

    经过几日的采访,记者团从瓦剌俘虏口中获得了大量关于各墩台被虏骑攻破的描述,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那些死守墩台的甘肃卫戍军将士的表现。

    在整理这些采访资料时,才十八岁的杜杏哭了不止一遍,年少的程颂也多次眼中含泪,梁孟昌等人同样双目发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