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来自后世的炼铁技术支持(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跟着点头。

    两人这次可不是为了拍马屁,而是真心赞叹。

    别看大明晚期官办铁厂废弛,民间铁厂却十分兴盛,钢铁冶炼水平相较于宋元时期可以说有了巨大进步,完全领先于世界他国。

    如对活塞式鼓风机的使用,其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一致,而欧洲却要等到十八世纪后期才有这类发明。

    再如“以坩埚炼熟铁、生铁为钢”的技术,欧洲同样要等到十八世纪才有。

    又如《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生熟炼铁炉”,将炼铁炉与炒钢炉巧妙地连接到了一起,已实现了钢铁的半连续生产,小规模量产。

    另外,如苏钢的灌钢冶炼技术、生铁淋口技术等,在十七世纪都世界独一份的。

    虽然这些技术在大明并没有完全传播开来,却都是大明工匠所发明创造的。

    此外,民间炼铁效率也不算低,其中有一种瓶炉,体型颇大,一炉一夜能炼铁3600斤,一日就是6000多斤!

    并且炼铁厂规模也不小,官办铁厂就不说了,很多都能达到数千人。便是南方的一些民间铁厂,人数也多有上千的。

    成都府周边这些铁厂的冶炼水平未必也达到了大明顶尖水平,却也因此,能从郝光明这份“建议疏”中获得更多的提升。

    如,建议疏中提到了一种高耐火砖,可用蒲江、大邑、彭州等地富有的耐火材料(高铝黏土)制造,可以直接用于建造炼钢炉,要比如今铁厂直接用原生耐火石建造炼铁炉强得多。

    (炼钢温度要超过1600°C,而以高铝黏土制作的高耐火砖可承受1700至1800的高温。)

    又如对炼铁炉、炼钢炉、鼓风机的改造,可以令每炉所得的铁、钢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另外,还提出建立水力锻锤,替代人工锻铁成钢的方法。

    至于让冶炼过程标准化,以提升生产效率,自然也是提了的。

    在李佐三人看来,这份建议疏上的种种建议虽然真正落实下去并不容易,但确实都具有可操作性。

    而一旦落实下去,就如他们所说的那般,至少能让钢铁产量提升十倍,甚至数十上百倍也不是不可能。

    朱媺娖听了黄元昌、郑祥的话,嘴角笑容更浓了些,道:“既然你们都觉得可行,接下来便商议一下,该如何将这些建议落实下去吧。”

    “是!”

    ···

    为了提升治下铁厂的炼铁、炼钢水平,朱媺娖开了整整一天的会议。

    之后具体的实行,她就没去管了——如果后面的事还要她去办,那要李佐等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做何用?

    次日。

    朱媺娖又带着刘鳞长一起去军器局视察,因为她准备从军器局抽调人手建立兵工厂。

    待视察完,回到承运殿,朱媺娖便一份册子交给刘鳞长,道:“这是建立兵工厂的册子,刘协理先看看吧。”

    刘鳞长对朱媺娖动辄拿出一份A4纸的装订册子已经习惯了,甚至习惯了横排阅读。

    再加上这份册子并没有多少页,他很快就看完了,然后便赞叹不已。

    “此册中所言的‘实现生产工具及产品标准化’、‘进行流水线式生产’,以及‘大规模使用水力机械’,都是提升军备生产效率的妙法啊。”

    朱媺娖含笑道:“这些方法都是驸马从后世得来的,自然是妙法。

    刘协理需要考虑的是,兵工厂该建在哪里,如何能尽快落实这些提升军备生产效率的妙法。”

    刘鳞长闻言略一思考便道:“可在城外西郊江安河畔建立兵工厂,江安河上连都江堰,下通锦江、岷江,不论是大规模使用水力机械,还是运输煤铁等原料,都很方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