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之一 豪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

    一

    司马迁是个坦率得出奇而又真诚的人物,放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代都会显得不合时宜,在天下一统、皇权集中的西汉武帝之际,尤其显得突兀,或许只有退回到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他的桀骜不驯才能获得理解。

    所以,就让我们以同样的坦率态度,再读一遍《游侠列传》吧。

    对大多数人来说,“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几乎就是侠的定义,但这并不是司马迁对游侠的全部观点,他在后面还有一点重要的补充: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

    这句话出自《庄子》,文字稍有改动,可是两人对这句话的态度截然相反。

    庄子也是个坦率的人,他的观点很简单:王侯以仁义御众,维持自己的统治,窃国者却会连仁义一块夺走,用同样的手段保证自己的地位,比如田氏纂齐,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所以必须舍弃仁义,令窃国者无可窃,天下才能大治。

    庄子之书天马行空,虚多实少,司马迁在这句引语之后加上了自己的态度,化虚为实,令整句话的含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非虚言也。”《游侠列传》写道,庄子眼中的丑恶,在司马迁看来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司马迁的观点也很简单:为什么窍钩者会诛呢?因为窃钩只会令一人获益,最多惠及其身边亲友;为什么窃国者能侯呢?因为窍国者总是要想办法争取臣民的支持,必须采取种种手段惠及众人,而“惠”就是仁义。

    司马迁举了两个例子:周武王灭殷,伯夷、叔齐兄弟二人认为这是篡位,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可是周的统治没有因此动摇,文、武王也向来是帝王的楷模,因为饿死的只是伯夷、叔齐,获益的却是天下百姓;跖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盗,横行江湖,杀伤无数,却受到部下的称诵,被认为是有仁义的首领,同样是因为“获益”二字。

    司马迁进一步解释游侠与豪徒的区别,两者同样“以武犯禁”,豪徒只能令本人与朋党获盗,游侠却惠及众人,以至不相识之人。

    “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这是获益者对游侠的定义,我们希望有这样的侠客,但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却不想也不能做侠客,这和期盼清官和神仙的心理差不多是一样的。

    然则真的存在只为惠人、不求回报的游侠吗?坦率如像司马迁的人,当然不相信这种事。

    “……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

    鲁地有一位名叫朱家的侠者,“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游侠列传》对郭解的描述最为详细,几乎每一桩事迹之后都有类似的文字:“诸公闻之……益附焉。”“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

    众人得惠,游侠得名,“声施于天下”就是游侠的回报。

    郭解最终被杀,可是民间为侠者没有因此减少,《游侠列传》里说是“极众”,司马迁在篇末的几句话大致解释了原因。

    “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然则“名”有什么好处,能让某些人趋之若鹜、甘愿为侠?

    名的好处并非一言可以说尽,大臣劝汉武帝杀郭解时说了一句“解布衣为任侠行权”,可略道大概:布衣是平民,行权是帝王之术,以一介布衣而能行权,这就是游侠的好处、名的作用,也是罪过。

    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自己习以为常,在外人看来却有些古怪,比较常见的例子是食物,两国人互相嘲笑的时候将矛头对准对方的特殊食物,总能箭无虚发。

    还有一些独特之处隐藏得比较深。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