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069(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十一月的封州,天气不冷不热,是个非常舒适的季节。

    但魏达一行人没有代步工具,风餐露宿,还要防止连州军的追击,不敢走相对宽敞的官道,只能走一些偏僻的小道和密林。

    行程不可避免地被拖慢,原本只用两天左右就可到达,但现在已经走了三天半,距封州还有十几里左右。

    这几日,大家担惊受怕,日夜赶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又累又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好在前方便听到哗哗哗的水流声。

    魏达一喜,对身后这七八百名残兵说:“前方有水源,走,去那边喝点水,休息一会儿再走。”

    听说有水,已经渴得嗓子都快冒烟的士兵们也顾不得什么尊卑,什么纪律了,一窝蜂地冲到小溪边,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喝完之后,又躺在旁边的浅草地上休息。

    魏达见大家实在是疲倦,四周又还算安全,便宣布原地休整半个时辰再出发。

    半个时辰后,魏达激励了大家一番:“弟兄们,走,只要一个时辰左右,咱们就可以回到封州了,到时候咱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女人们也随便你们玩!兄弟们,走,咱们回家!”

    “回家,回家……”士兵们眼中迸发出渴望的光芒。

    他们实在是太怀念在封州城里呼风唤雨的日子了。这段时间的遭遇,简直跟炼狱似的,如今他们也没了什么斗志,只想着能够守着封州,在封州当土霸王,过好日子就行。

    可能是因为眼看就要到家的缘故,士气高昂了许多,行军的速度都快了许多,不到一个时辰,他们已经到达了封州城楼下。

    今日天公不作美,天上乌云云集,天色昏暗幽沉,到处灰蒙蒙的一片,连封州城上的士兵感觉都黑了一些。

    不过这对终于回到家的魏达部来说,都不算什么。

    旗手挥舞着残破的“魏”字大旗,声嘶力竭地大喊:“魏将军回来了。”

    上方的士兵往下探头,看到魏字大旗,欣喜不已,连忙高声疾呼,奔走相告:“将军回来了,魏将军回来了……”

    “快,打开城门!”

    “快去通知闵副将!”

    ……

    城门口顿时热闹起来,全是士兵们欢喜忙碌的声音。

    隔着厚重的城门,魏达心里也滋生出一种归属感。他好歹还有封州,等回去了,清点人马,再招募一批士兵,固守封州不出,连州军也拿他没办法。

    随着他的畅想,守城的士兵们合力打开了城门,站在两侧,恭敬地迎接他们回家,只是看到他们这身残破的样子,士兵们脸上都露出了疑惑、震惊、害怕的表情。

    魏达没管那么多,他实在是太累太累了。

    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只想洗个舒服的澡,吃顿好的,补充体力。

    他身后的其他士兵也是这样的,都没多看守门的士兵一眼,就争相恐后地往前冲。

    七八百人的队伍很快就悉数入了城。

    封州城还是像以前一样安静,街上连个人都没有。

    不对!

    魏达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进城至今,除了城门口的士兵,他一个人城内居民都没看到,这未免太奇怪,太不合常理了。

    前阵子虽然居民们也大多不出门,但路上还是有零星的百姓。因为不是每一家家里都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柴火,能够一直龟缩不出,躲在家里的。

    还是有一些家里实在是没余粮,不出门就要饿肚子的百姓出来讨生活。

    但这大下午的,天气也还好,可路上却没有一个百姓。

    魏达的神经紧绷起来,手按在腰间的大刀上,眼睛悄无声息地打量着四周的街道,越看越心惊,交错的四条街道上都空荡荡的,沿街的商户全部一个个门户紧闭,一家开门的店铺都没有。

    他脸色一沉,忽地拔刀就掉头疾呼:“撤,小心埋伏……”

    他反应迅速,可那些疲倦至极,浑身都松懈下来的士兵完全没反应。

    看到魏达的这举动,一个个木木的,还傻乎乎地问:“将军,怎么回事?”

    魏达不管这些人了,带着亲信掉头就往城门口冲,但太迟了。

    街道两旁原本紧闭的店铺同时打开,一队武装森严的朝廷军出来,将他们这几百人的残部团团围住。数百丈外的城门已经严丝合缝地关上了,守在城门口的那些士兵一改先前的欢天喜地,一个个面色肃穆,拔刀对准了他们。

    而城楼之上走来一个二三十岁的身穿铠甲的精壮汉子。

    他大步走过来,讥诮地看着魏达:“魏达,你倒是敏锐嘛,可惜太迟了,还不快束手就擒。”

    魏达看着这张陌生的面孔:“你是谁?闵副将呢?”

    黄思严没说话,只是招了招手,马上有士兵,端着一个正方形的箱子过来,然后将箱子打开,呈在他们面前。

    里面是一颗双目大睁,眼神带着惊惧和不可置信的人头,人头上还沾着血。

    因为有两天了,人头脸部的颜色灰白,衬托着那对无光的眼珠子,看起来就让人瘆得慌。

    有几个胆小的士兵已经吓得瘫坐在了地上。

    魏达也是又惊又惧又恨,拔刀怒道:“我跟你们拼了,兄弟们,给闵副将报仇!”

    说着他挥舞着大刀冲了上去。

    但只有少量的士兵响应,几天跋涉,吃没吃好,睡没睡好,今天也赶了好几十里路,大多数的士兵都精疲力竭,实在没力气作战。而且现在这情况,但凡有眼睛的人都知道,他们打不过,必败。

    有些不想死的,更不愿这时候冲上去了。

    所以魏达带领的那一两百人,很快就被杀的被杀,被擒的被擒。

    他们的这番挣扎,连片水花都没激起。

    魏达大腿挨了一刀,被生擒,双目怒瞪着黄思严。

    黄思严没兴趣搭理他这个阶下囚,大手一挥说:“带下去!”

    等处理完了这些人,他立即让人快马加鞭回去给刘子岳报信。

    ***

    连州,天气阴沉,秋风阵阵,拂过林间,发出沙沙的幽响,似乎是在为这些战死沙场的好男儿奏一曲送英魂。

    刘子岳和于子林带着连州官员、部分驻军,还有无数自发前来给战死士兵们送行的百姓站在两丈高的纪念碑前。

    纪念碑上用楷体清晰地刻着牺牲的一千零八十二名阵亡将士的姓名。

    这是由连州城内的工匠自发加班加点在五日内赶出来的。

    纪念碑的后面,是一座座新垒起来的坟茔,一座又一座,绵延到山脚下,仿佛望不到尽头。

    纪念碑前,是无数失去亲人,伤心哭泣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

    似乎连老天爷都察觉到了他们的悲伤,跟着落泪,午时,毛毛细雨飘飘洒洒,为这方英灵安息之地更增添了几分悲伤。

    连州城内的官员、南越水师的将领们,挨个依次上前,给这些为保卫连州而牺牲姓名的将士致敬上香。

    肃穆、隆重的葬礼直到傍晚才结束。

    赵世昌负责派人护送这些阵亡战士的家属们回家。

    刘子岳和于子林一道回了城。

    刚进府衙,管家便递了一封信上来:“殿下,老爷,你们回来得正好,封州那边刚派人送过来的信,小的本打算让人给你们送过去呢。”

    刘子岳接过信拆开,看完后沉重的心情好了不少,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消息,黄统领已经拿下了封州,并生擒了那魏达。”

    “魏达果然逃回了封州。”于子林也大喜,“总算抓住这个罪恶滔天的家伙了。不过袁州和并州还在红莲教的掌控中,但据俘虏交代,这次魏达带来的人有一大半是这两州的,估计这两州中的红莲军已经不足为惧了。”

    刘子岳点头:“魏达的兵力应该是他们中最多的,我估计两州可能也就各自只剩一两千人。不过黄统领只带了三千人过去,现在封州刚刚拿下,他分不出太多的兵力去攻打这两州。”

    于子林也明白这个道理,道:“连州之危已经解除了,只需留下两千常驻兵员,其他的都可带走去协助黄统领。”

    “一会儿赵将军回来再议此事吧。”刘子岳眉毛拧了起来,“信上,黄统领说,封州的官员被杀了大半,其中就包括了封州知府。其余的,要么是躲了起来,要么是投效了红莲教。投效了红莲教的肯定不能用了,想要让封州尽快恢复,需要得力的地方官员。”

    打下封州容易,要封州恢复元气,平复战争的创伤,不容易!这需要有经验的地方官员,安抚民心,鼓励大家恢复生产和生活,平息战乱带来的影响。

    于子林在地方为官数年,自是知道这个道理。

    现在连州城的危机虽然解除了,但城里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王小二等人虽然被清除了,但难民中还有没潜藏的红莲教徒也不可知,还需进一步调查,安置这些人,他暂时走不开,而且即便能走得开,这也不可能长期呆在封州,兼任两州知府。

    可封州是他们牺牲了一千多名将士,耗费了无数的心力、财物才打下来的。而朝廷,不过就是给他们下达了一封收复封州的圣旨罢了。

    若是将封州这么拱手让人了,于子林不甘。

    他劝道:“殿下,封州是南越通往北方陆路的必经之地,可以说是南越的最后屏障。这次之所以有连州之危,跟封州的陷落脱不开关系。若是封州掌握在我们手中,南越将更加安全。”

    刘子岳虽然性子懈怠了些,但也不是那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瓜,更不可是会将自己的利益白白拱手相让的人。

    于子林这想法跟他不谋而合。

    他说:“那于大人有什么想法?”

    于子林马上明白这事有戏,立即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殿下,不若咱们举荐徐云川徐大人去封州任职。徐大人本就冤枉,事情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想必楚王也不会一直揪着不放,况且此事还有公孙大人和我家恩师从中斡旋,成的几率很大。”

    刘子岳认真思考这个可能。

    徐云川为官的人品没话说,而且他做了十几年的地方官,经验丰富,让他担任封州知府,刘子岳放心。

    “你这提议不错,不过咱们一旦要做,那就势必要做成,保证万无一失才行。”刘子岳说道,“而且这事尽量不要影响到陈大人。”

    于子林点头:“殿下考虑得甚是周详,可是有了办法?”

    刘子岳笑了笑:“办法是有一个,就是有些冒险,成不成不是很好说。”

    他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你与黄思严大力推荐曹正卿,回头让陈大人和傅康年等也鼎力支持曹正卿。而公孙大人,则极力举荐徐云川。你与黄思严受了晋王这么大的礼,怎么能不表忠心呢?这就是好机会。”

    于子林拍案叫绝:“还是殿下有办法,这计虽说冒险了一些,但若是用好了,可一举两得。”

    晋王如今平乱有功,在朝廷的威望剧增。

    朝中凡是觊觎那个位置的皇子,必然视晋王为大敌。

    而他于子林和黄思严都已经被打上了“晋王”的标签,妥妥的晋王党,这时候他和黄思严都站出来推举晋王嫡系曹正卿。曹正卿肯定会对此感恩戴德,觉得他们俩仗义,晋王也会更加信任他二人,以后想让晋王帮帮忙什么的也方便多了。

    但其他皇子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不想看到晋王的势力在南越扩张,势必会想方设法阻止曹正卿担任封州知府。

    而这时候,公孙夏跳了出来,举荐徐云川,就给其他几个皇子释放了一个信号,公孙夏并不买晋王的账,还没被晋王笼络。

    众皇子自己安排人手到封州,其他人都不会满意的,肯定不答应。这时候最好的人选反而成了公孙夏这个谁都不站的耿直大臣。

    而徐云川前几年闹的那一出,可以看得出来,他跟晋王的关系并不好,跟楚王的关系更是很僵。燕王、太子肯定支持徐云川,楚王心里可能会有芥蒂,但在继续让晋王的势力在南越扩张渗透,还是选个谁的账都不买的头铁徐云川,这还用说吗?

    更何况,徐云川背后还有公孙夏。就是为了拉拢公孙夏,向公孙夏示好,他们也得选徐云川嘛。

    这样一来,徐云川被选中的几率比他们直接举荐徐云川大多了,而且不会得罪晋王一派,还能在晋王和曹正卿面前刷一波好感,进一步奠定他跟黄思严晋王一派人马的身份。

    于子林当即就表示:“我现在就写一封奏折,向朝廷报告这个喜讯,然后再奏请调曹正卿担任封州知府。同时给曹正卿和公孙大人写一封信。”

    刘子岳看他实在是很忙,笑道:“公孙大人这封信就由我来写吧,此事不宜拖,否则消息传回京中,万一提前定下了人选,咱们的计划就失败了。”

    两人在书房,各坐一边,开始写信。

    当天傍晚,便安排人将信送了出去。

    信送出去后,赵世昌也来了,刘子岳与其商量了一阵,决定明日带六千人前去封州,与黄思严汇合,商量拿下袁州和并州的策略。

    ***

    公孙夏接到信看完后,立即让人将徐云川请了过来,把信递给他看:“云川,你的机会来了。”

    徐云川看完后,指了指自己:“让我去,这合适吗?”

    公孙夏笑道:“除了你还有谁更合适这个位置?不过最让我心喜的事,此事是由平王殿下提出。”

    徐云川看着信上熟悉的字迹,也有些感慨:“我也没想到,当初认识平王殿下时,他还只是一个单纯的富家公子哥,单纯、无害,如今数年过去,殿下也长大了,心计谋略一样不落。”

    他是最早认识平王的人之一,也算是亲眼见证了平王这几年身上发生的转变。

    但公孙夏更高兴的是另一点:“平王殿下可能都还没意识到,他这么走下去,由不得他退了。”

    这就跟温水煮青蛙一样。最初平王的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