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不原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很快一份名单就传真过来。

    杨东升拿过传真纸看了一眼,矿井的数目不多,总计只有五对矿井。

    最大的是一座年产能八十五万吨的气煤矿,在这个年代,这是绝对的大矿了。

    其他四对矿井虽然没有这对矿井大,但出产的要么是肥煤,要么是1/3焦煤。

    瓜州煤田以气煤为主,炼焦煤矿井很少,他们能把这几个炼焦煤矿拿出来,绝对是诚意十足了。

    总计二十年的承包期,要求从明年起,第一年供应煤层气三千万立方米以上,第二年五千万立方米以上,第三年要达到八千立方米以上,第四年一亿立方米以上,第五年一亿五千万立方米以上,今后十五年,煤层气供应要稳定在两亿立方米以上。

    虽然杨东升可以弄到天然气,但是未来十几年的时间,煤炭恐怕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

    煤炭的存储和运输,都比天然气方便。

    钢铁业是煤炭的第二大用户,天然气无法在炼钢中完全取代煤炭。

    还有就是我们国家的技术路线了。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多煤少气。

    此时全国上下的天然气运输、储存的设施都少的可怜。

    我们国家的能源、化工产业,能用煤炭的,绝对要用煤炭。

    据杨东升所知,第一台粉煤加压气化炉,此时已经在中国落地了。

    技术转向不是那么容易的。

    杨东升还记得前世发生在家乡顺河的事。

    当时玻璃瓶制造是顺河的支柱产业,网络兴起后,生产玻璃瓶的,卖玻璃瓶的,跑运输的,一年挣几十万的大有人在。

    这些人生活好了,又带动了顺河的消费。

    可以说一个玻璃瓶产业,至少养活了顺河镇上下十几万。

    连杨东升的二姐也在这一波浪潮中,通过开网店,还了债,盖了新房,每次打电话都喜滋滋的给杨东升说,她上个月赚了多少钱。

    但是这种好日子没持续几年,一纸拍脑门的煤改气命令下来之后,全镇所有的玻璃瓶厂只能停产——因为根本没有天然气可用。

    十几万人的生计问题,被连根拔起。

    想搞煤改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有气可用,无论是进口,还是自产;

    第二要达到相应的技术,燃气轮机技术可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在搞定这两条之前,搞煤改气只能是虚妄。

    杨东升把电话又给赵经理打了过去,“条件不错,告诉李秘书,我同意了,记得打电话给白秘书道个歉,我们准备给瓜州签约了!”

    杨东升也想趁两会之前把合同签下来,这样瓜州的代表们去华京开会的时候,肯定会显摆一下。

    他们的煤层气开采技术,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国,比专门宣传都好。

    至于鲁南那边,见到此情景他们肯定不会放弃的。

    不过杨东升有点替瓜州担心,也许没等他们用上,这些煤层气就会被省里或者沪上截胡。

    在香港待了几天,周影的父母从瓜州赶过来。

    “你歇会吧,这些活都有人干!”周影好不容易止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