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残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根据杨东升之前的经验,塔克拉玛干沙漠下废弃的古城,要么是水源枯竭而逐渐衰落,要么是毁于战火。

    这两种情况,要么城池年久失修,要么遭到巨大破坏。

    可是这座古城的损坏并不严重!

    杨东升甚至在古城里发现了不少没来得及带走的金银财宝!

    情况确实有些古怪,可是杨东升不懂考古,只能继续往下看。

    学过初中地理的都知道,青藏高原本来是一片海。

    后来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大海变成了陆地,最终形成了地球上最巍峨的高原。

    这一系列运动使这片土地下充满了褶皱。

    而这座古城就位于一道巨大的褶皱中间,古城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有凝析油,有天然气……

    有些油气甚至通到了水井里。

    继续往下看,杨东升发现了更多的碳氢化合物。

    这些碳氢化合物是固体的,但明显不是煤炭形成的,而是石油留下的。

    石油和煤炭虽然都是混合物,主要成份也都是碳、氢,但是根据杨东升这些年的经验,具体成份还是有区别的。

    石油的分子普遍较小。新笔趣阁

    即便是浓稠的重油,每个分子含有的碳原子数也不过20个左右,更浓稠的沥青是30到40个。

    而煤炭的分子链就长多,动辄都是100个以上。

    还有煤炭中每一个碳原子对应的氢原子数量,也大约只有石油的一半。

    所以煤制油项目,通常又被称为“加氢”。

    这种碳氢化合物一层一层,一直往下延伸。

    深度很快就超出了人类目前钻探技术的极限。

    迄今为止人类钻的最深的井,仍然是前苏联的科拉超深钻空,深度达到12263米,算起来也不过是12公里多一点。

    杨东升现在的能力,已经可以深入地下50公里,但是仍然没有看到这些碳氢化合物的尽头在哪里。

    而且他发现这些碳氢化合物还在不断分解。

    分子链较长的物质含量在缓慢降低,新生出大量分子链更短的物质。

    比如甲烷、乙烷、丙烷,还有凝析油、碳单质……

    新生成的沸点较低的物质,如甲烷、乙烷、凝析油,会气化,向上钻。

    而像碳单质这种沸点较高的物质,则留在了原地。

    杨东升想起了,他在加拿大的那些可燃冰矿藏,那些可燃冰会不断再生。

    那里的地下深处,应该也在发生着类似的反应。

    深度越大,这种反应速度就越快。

    这倒是很好理解,地下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就大约升高2.5摄氏度。

    这里是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地壳的厚度大,温度增加可能没那么快,但是地下50公里,怎么也得有几百度了。

    石油化工说白了,就是使用各种方法不断给原油加压、加热——有时候还需要一些催化剂,使原油分馏、裂解。

    地下的高温,密封的环境,正好代替了加热器、压缩机、反应罐、裂解炉等设施。

    随着杨东升一路看到可以探测的底部,所剩物质已经几乎成了焦炭了。

    杨东升猜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