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下海第一人——骆涛(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家,家族所拥有的财富跟国际上那些老牌资本家是比不了,但在国内绝对能稳坐在金字塔尖。

    随手就可以签几个亿美刀的支票,不是一般的壕无人性。

    但家里人还真没有享受有钱人家的真正生活,在衣食住行上,除了居住的房子大了点,绝对是富豪里面的一股清流。

    一般吃饭也是家常便饭,车子就是一辆不很显眼的捷达,红车一般也不开,至于穿着,说节俭还没到那个境界,应该是在一般人家之上。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要招保姆阿姨那自然是要千挑万选,不能有一点大意马虎。

    “那就在等等吧!”

    翌日,十点左右荣兰第二次登骆家的大门,也是第一次进骆家的小院。

    “欢迎,荣大记者能来做客,快里面请。”看见她来还提了不少礼物,骆涛心里面就更高看了她一眼。这人懂规矩。

    接过她手里边的礼物,忙迎她进院。

    今儿骆家全家人为了这次采访,一家人都没有出去,在院子里迎接她的到来。

    这年头大家对记者都比较欢迎的,特别是那些喜欢走钢丝的暴发户,他们有些人真供着这些记者。

    因为这个时候的记者还担当着风向标的作用,从他们哪里也可以知道一些走向。

    全家都比较欢迎她,小丫头则是今儿的捧场王,拍着小手,配合着点头,奶声奶音:“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她是自己玩的不亦乐乎。

    大家简单认识了一下,采访就在院子里开始了。

    …………

    “骆先生,我对您可以说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今天我还是很真诚,又很冒昧的想问一下,当初你创业的原始资金是怎么来的?”她向骆涛问了一个极不礼貌的问题。

    但极具涵养的骆涛,并没有因她的不礼貌而生气,对于这个敏感的问题,骆涛也不能向先前那样,随口答之,还是思考了一会儿。

    坐在一边的家里人,也十分好奇这个他们曾经忘记问了的问题。

    骆涛微笑着,对于这个问题,他现在还不想向全社会做一个交代,因为现在的环境还不允许他的坦诚。

    虽然很多人都在做,但也都对此闭口不谈,这里面牵扯的事情太多了,有钱的没几个人身家是清清白白的。

    “在1979年的时候,您给我一百块,一年后我就能还您一万块,那时候的南方处处都是商机,当然了现在也是。”

    荣兰看了看骆涛,心里面对他的回答不是很满意,但也知道采访的分寸,也没有步步紧逼。

    笑着道:“这话要是别人对我说,我一定会把他当作是一个疯子。

    对于西昌这些年的发展,我也算是一个见证者吧,……西昌的一些经营管理模式都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在我看来骆先生您绝对可以称为商业鬼才。”

    对于这样的吹捧,骆涛还是非常喜欢的,“呵呵呵!鬼才,这个称呼可比前阵子的阎王爷差了不少。”

    她跟着笑了笑,“那你喜欢别人怎么称呼您?”

    骆涛非常坦荡道:“我要是不要脸,那自然是喜欢别人称呼我是个作家。要是要脸,那就直接称呼我的名字。

    至于其它的一些称呼,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我曾经自称的民营企业家这个头衔。”

    “看来你对外面人说的财神爷和阎王爷都不是很喜欢。”

    面对她的发续发问,骆涛也是不含糊,幽默的回道:“哎呀!这两个都是人死后才封的,……我还想活到一百岁呢!”

    骆氏幽默再一次展现它特有的魅力。

    “哈哈哈!有没有人跟您说您很幽默?”

    “我以前并不幽默…………我夫人能嫁给我,就是因为我幽默。列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

    恩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育和道德上优越的表现。’我希望所有人的生活都充满着幽默。”骆涛又是一番引经据典,这彻底把这位荣大记者征服了。

    接下来的采访就更加的轻松愉悦,留她吃了一顿家常便饭。

    转天京城报就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下海第一人——骆涛》,这个噱头直接把送骆涛上天。

    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共有两次大规模的下海潮,分别是1984年,这一年也被称作是中国现代公司元年,和1992年这个时间段,那些九二派就是这年下海的。

    其实在鹏城设立就有了人下海,但那时候人很少,后来也没有一个出名的。

    下海的浪潮真正兴起,是1983年上面出台“停薪留职”这个政策之后,有了这层保障,里面的人才想着出去看一看。

    从这一年开始这下海的人数那是逐年递增,特别在1992年这个时间点,下海成了一个时髦词汇。

    这一顶虚荣就这么大张旗鼓地扣在了骆涛的头顶,此后他就是想摘也摘不掉了。

    一连数日,全国上下的报纸都在宣传骆涛和他一手创办的西昌,后来就连国字号的口舌,发声筒也加入了进来,采访了骆涛本人。

    这个月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月份。

    为了从忙碌中偷出来一些闲时光,骆涛不得不闭门谢客,让西昌顶在前面,只有这样他才能腾出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一阵子的骆涛,万万没有想到,麻烦事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

    这一日就有报告说:有人要来西昌参观学习。

    再一日雪花般的信封和不要话费的电话,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京城的西昌楼。

    这次可是比上次骆涛发表《我要上学》那篇小说带来的影响力还要大。

    看到如雪般的信封,骆涛才真正知道这个年代的民众是那么的渴望得到财富。

    全民的商业偶像的对象,也渐渐从小日子的松下幸之助走向他们自己人的骆涛。

    骆涛虽然没有说什么惊天动地之语,但他开了一个先河,就是不在条条框框内也可以蓬勃发展。

    就凭这一点便能激励一大批热血青年。

    可惜他们太单纯了!!!

    【月票推荐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