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困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叡亲自赶来坐镇后方的激励下,许多诸如都伯司马等低阶将率都觉得这一场可令他们飞黄腾达的战事。

    无他,汉魏双方的优劣势太悬殊了。

    兵力不必多。

    魏国几近汉军的三倍,且还一直养精蓄锐,而汉军师老兵疲。

    而辎重粮秣等物,魏国亦不需要担忧。有南阳郡各县的屯田与豫兖二州的供给,他们将战事拖延一年半载也无碍。

    事实上,王昶与胡质就是这样打算的。

    作为有资格知晓曹叡降尊与江东共盟、发起此战缘由的他们,亦知道自身的职责所在。

    此战,曹叡不冀望他们能攻破汉军、斩获或俘虏多少士卒等,但务必要将逆蜀丞相诸葛亮与“魏之大患”的郑璞牵制在东三郡。

    时间越久越好。

    可令雍凉都督司马懿更容易寻到夺回关中、陇东的机会。

    是故,他们私下计议了一番,乃是采取了十分保守的战术。

    督兵赶来堵水河谷攻打郑璞营寨时,他们并没有当即下令士卒猛攻,而是将荆襄战线所有的霹雳车与大黄弩等器械皆转运了过来,打算先以器械攻坚拖延一两个月再说。

    这样的战术,正中汉军的下怀。

    在丞相与郑璞的定策中,本就是想以东三郡的战事持久,而令魏国觉得关中有机可乘。

    但此举也正中汉军粮秣不丰与师老兵疲的软肋。

    亦令郑璞陷入被动中。

    原本,他以为占据了绝对优势的魏军,甫一驱兵赶到后会迫不及待的昼夜强攻,亦会在急功近利之下被他寻到出击的机会。

    他不求这个出击的机会能杀伤多少魏国士卒,更不冀望着一战决胜负。

    而是只求能小胜一阵,令魏军的士气低迷、令他只需留万余人扼守亦可确保堵水河谷营寨不失,让其他士卒们轮番归去休整即可。

    如此,师老兵疲与粮秣等困扰皆可迎刃而解了。

    但王昶与胡质的反常之举,令他唯有被动的继续与之对峙着、为日渐减少的粮秣发愁。

    他营内的粮秣仅能支撑三個月,连今岁的秋收都熬不到。

    这是巴蜀供应的极限,亦是丞相能给以他的极限。

    因为扼守在筑水畔的关兴部,丞相都以江东不可能攻坚的推断,让关兴依着戍守状态给士卒们配额口粮,而并非是按照战时。

    或是说,北伐已然十余年的大汉,不管人力还是物力都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这也是明知粮秣不继的汉军,却不能放弃犹如鸡肋般的东三郡、归去汉中休整的缘由——如若此番不能将魏雍凉都督司马懿诱出来决战,那么大汉“还于旧都”的夙愿就要暂且搁浅,待休养生息了十年八年的国力恢复以后才有机会实现了。

    其实,郑璞有想过主动出击。

    但见魏军守备森严,且己方处于兵力劣势,又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念头。

    莫非,如今之计,唯有寄希望于司马懿在三个月内出兵?

    郑璞眺望着远处的魏军营,心中满是无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