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诸侯会盟(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了这层关系在,何愁自家前途?

    闻言,董卓抚掌大笑,他又非昏聩之人,自然看出马超绝非凡俗,尚未过总角之年,便领悟战魂,真不是一句后生可畏能够描述的了。

    而眼下正值紧要关头,能跟刚归附不久的马腾关系更近一步,当然是好事一桩。

    只见杜克拍了拍马超的肩膀,语气和蔼道:“子可愿意?”

    “我早就听说过将军的大名了,正如阿翁所说,求之不得。”

    对于马超而言,有了字就可以出仕为官、征战沙场,再加上杜克在西凉确实算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所以心中无甚抵触。

    “此子为合众将军长子,可字孟起。”

    孟和伯,意思相同,表示家中排行是老大,而“起”是对超的补充。

    中规中矩。

    历史上,马超本就字孟起,杜克没有进行什么魔改,事实上,他只是想拉近关系而已。

    “孟起、孟起……”

    马腾低声念了几句,而后笑道:“好,好,起,能立也,顶天立地,再现先祖伏波将军马援威名。”

    听父亲谈及先祖,马超亦浮现出笑容,应声说道:“超定不负叔父今日勉励!”

    见马超承情,并称自己为叔父,杜克不由再度大笑起来。

    此次汉末之行,能结实如此多英豪,做马超的长辈,还体会了一把成家立业的幸福,真可谓不虚此行!

    而对于董营大帐内的众将来说,这个插曲冲淡了大战来临前的凝重氛围。

    唯独贾诩,他眉头依旧紧皱,提醒道:“主公,当务之急是以太傅袁隗的名义,延揽各路诸侯。”

    “不错,阉党传递矫诏,据关而守,为使诸镇豪杰免受蛊惑,君侯当派使者前去,申之以大义,歃血为盟,共同入雒诛杀十常侍,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李儒附和。

    闻言,董卓收敛笑容,抬头看了看帐外。

    天刚过午。

    于是,他下令道:“叔颖,你替为兄走一遭,去见一见各路人马的首领,记得把太傅手书带上。”

    董卓没有过多叮嘱,因为他知道胞弟董旻心中明白该怎么做。

    闻言,董旻赶忙出列应诺,而后领着十余骑驶出辕门。

    如果想要用最简洁的话概括眼下局势,那就一个字:

    乱!

    单骑出关已有两个时辰的张扬顺利归来,而陆离注意到,他腰间佩刀上多出一抹血色,显然是有些不顺。

    但张扬顾不上其它,直接告诉陆离等人,关外驻扎的人马共有十八镇。

    第一镇,贯通诸子,博览九经,冀州刺史韩馥字文节。

    第二镇,阔论高谈,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伯字公绪。

    第三镇,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

    第四镇,仗义疏财,挥金似土,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

    第五镇,赈穷救急,志大心高,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

    第六镇,恩惠及人,聪敏有学,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

    第七镇,忠直元亮,秀气文华,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

    第八镇,有谋多智,善武能文,济北相鲍信字允诚。

    第九镇,圣人宗派,好客礼贤,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

    第十镇,武艺超群,威仪出众,广陵太守张超字孟高。

    第十一镇,仁人君子,德厚温良,徐州刺史陶谦字恭祖。

    第十二镇,名镇羌、胡,声闻夷夏,西凉太守马腾字寿成。

    第十三镇,声如巨钟,丰姿英伟,北平太守公孙瓒字伯珪。

    第十四镇,英雄冠世,刚勇绝伦,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字文台。

    以上十四镇诸侯,陆离皆有耳闻,原本讨董大军中就有他们,只不过现在少了袁绍、袁术、张扬、曹操而已。

    【交游豪俊,结纳英雄,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

    【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字本初】

    其实,真要论起来,他们也不算缺席,袁氏兄弟虽在雒阳,但关外局势皆因二人而起,而孟德公定然不会如此盛况,估计稳定局势之后就会飞马赶来。

    至于张扬,近在眼前。

    不过,为了填补空缺,亦或者为了营造出大场面,关外出现了四个从未听说过名号的地方诸侯。

    琅琊相,陈源。

    陈国相,赵波。

    东阳丞,蔡瑜涛。

    颍川丞,李绮念。

    下意识地,陆离看向荀彧,荀家是颍川大族,另外三人不认识,总该认识这个颍川丞李绮念吧?

    可惜,荀彧一脸茫然,显然是一个都不认识。

    想想也是,堂堂荀氏继承人,可以直接与郡守论交,怎么可能记得一个六百石的小小郡丞?

    饶是赵云,心中也是一阵无语:而今诸侯会盟,函谷关下虎踞龙盘,竟然混进了三个小人物——

    平时可以横行一郡之地,若不来此,倒也勉强够看,但放眼天下,真称不上入流,尤其是另外十四镇诸侯,随意出一偏师,即可将其击溃。

    换而言之。

    忠心可鉴但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唯独陈国相赵波例外,陈国之王乃汉室宗亲,现任陈王刘宠是汉明帝的玄孙,在当今掌握实权的汉家宗亲中,属他最为勇猛,善使弓弩,箭法高超,前几年的黄巾之乱不仅没有对陈国造成损害,反而使其丁口猛增——毕竟,邻近郡国的百姓纷纷来此寻求庇护。

    而今国相代其出征,恐怕麾下募集了不少壮士。

    “敢问将军,哪些诸侯心向大义?”

    事到如今,局势已明晰大半,夏侯惇不再隐藏锋芒,径直问道:

    “又哪些鼠辈自甘堕落,愿与吾等共进退?”

    “韩馥,韩冀州,此人无愧海内名士之名,虽是袁家门生,但深明大义,定好未时前来与吾等会盟。”

    “刘岱,刘兖州,齐悼惠王之后,听闻少帝蒙难,愿力扶汉室,待整顿完军马,便来关下会盟。”

    “孔融,孔北海,圣人血传,心向汉室,愿与吾等结盟。”

    “陶谦,原先态度踌躇,但见吾出示太后懿旨、卢尚书手书之后,旋即同意会盟。”

    “北平太守公孙瓒与乌程侯孙坚,明晓原委之后,态度激昂,若非麾下部将阻拦,早已点齐兵马冲击董卓大营了。”

    韩馥,刘岱、孔融等人,或公卿子弟,或汉家宗亲,或当世大儒,公孙瓒与孙坚亦是久负盛名的英雄,能与之结盟,陆离颇感荣幸,当即命人再宰牛杀马,准备会盟所需之物。

    不多时,十路人马齐齐抵达函谷关,曹操亦带着潘明匆忙赶来,忽略那三个前来凑人数的无名之辈,陆离与赵云等将皆亲自出关相迎。

    整个过程中,董卓及其党羽出奇的安静,未曾派兵袭扰,因为他们同样忙着会盟,并商议冲关之策。

    未时,阴阳和合,万物化生。

    “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

    大儒孔融四岁让梨,声名远扬,又是孔圣人的嫡传血脉,由其主持仪式,方能彰显大义。

    待他说完,包括陆离在内的十人皆拱手。

    “某不过一郡国之相,而今奉陈王之命前来勤王,不配盟主之位。”

    陈国相赵波后退三步,以示决心,而琅琊相陈源、东阳丞蔡瑜涛、颍川丞李绮念,三人同样有自知之明,态度躬谦地退了下去。

    见状,典军校尉曹操环顾四周:“乌程侯当世猛将,可为盟主。”

    韩馥、刘岱、陶谦,皆为刺史,位卑权重,要推举其中一人为盟主,另外两人必定不服,公孙瓒与孔融均为太守,亦无资格担任盟主。

    而在场众人中,唯独孙坚地位超然,虽是一地太守,却位居侯位。

    不过,孙坚却推脱道:“文治武功,本侯只占其一,怎敢忝居盟主之位。”

    光武皇帝好儒重经,国家向来

    以经术取士,而他出身寒微,并非儒士,又有孔融这个圣人子弟在侧压着,实在不好开口答应,即便心中很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