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帝国余晖(八)(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军实力最雄厚,这次首战若不能取胜,或者拖延太长时间,皆会引发大量恶劣影响。

    先前在岛山有过亮眼表现的浙军将领茅国器,被分配到中路军,可以大展拳脚。

    此刻,他仔细分析着局势,并对主帅董一元用陈述事实的语气,道:

    “欲攻破泗川,必先取晋州;欲取晋州,必先破南江营寨;欲破南江营寨,必先破望津峰营。”

    “此乃倭军防备中的关键一处,它一破,其他皆可以连环破之。”

    麾下有能人,主帅不必事事劳心费神,董一元直接询问他,到底想用什么法子攻破望津峰营盘。

    茅国器脸上浮现出莫名的笑意,神秘道:“山人,自有妙计。”

    要知道,战争不仅仅靠士兵、将领、后勤,还有一个必不可少,却声名不显的角色:

    间谍。

    昔年壬辰倭乱能够被镇压,里面少不了爱国间谍的身影。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叫英雄?

    早在倭人举全国之力,为侵略华夏做准备的时候,大明便已经隐隐知晓此事。

    许三官,大明江西吉安人,靠行商为生,结果有一次在南海陷入倭手,几经辗转被卖到了萨摩藩。

    因为自身会医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救了岛津义久家的后辈,从此备受重视,得到了美女、金钱赏赐,连儿子都有了。

    但此君天生热心肠、爱国,虽然自己脱离危险,但每每看到同胞受到倭人欺凌,就恨得咬牙切齿,天天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秀吉尚未统一倭国,进攻九州时,岛津义久见无法抵抗兵威,就披着袈裟开城投降。在其去觐见秀吉时,许三官作为家臣,也随侍左右。

    当投降事宜谈妥,他突然站出来,话锋一转,讲述自身经历,希望秀吉以后能够下重手惩治那些海贼。

    丰臣秀吉非常欣赏这种胆魄,正好老猴子也有意为本国海商清扫环境,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下达倭寇取缔令,并发兵剿灭海贼。

    而此事也让岛津对许三官愈发器重,觉得他具有大魄力。

    进入万历十九年以后,地位更上一步的许三官发现,萨摩藩变得异常喧嚣,出现大量外藩武士和足轻,看旗号本州、四国各地都有。

    敏锐的嗅觉让他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因为倭国在形式上已经完成统一,没理由爆发大规模战事。

    只有对海外用兵一条路可走!

    而倭国列岛孤悬海外,最近的敌人是朝鲜,而李朝是大明的藩国,一旦被攻击,大明势必会出手。

    出于担心,许三官利用自己的地位暗中展开细致调查,结果却发现,自己低估鬼子的野心了,小小倭国竟然做起鲸吞大明的春秋大梦!

    所以,出于那颗爱国之心,已经过上锦衣玉食生活的他,毅然决定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开始自发做情报工作。

    渐渐地,队伍扩大。

    一个叫郭国安的闽省人加入进来,此君跟许三官经历差不多,被拐卖到异国他乡,但却凭借才干与敏捷的心思,在萨摩藩做了下级军官,指挥一帮倭人武士。

    两人联合起来,从军事、历史、生活等方面描述倭国,洋洋洒洒五千余言,让大明对这个陌生小国有了参考。

    而且,他们还正确推算出倭人准确的入侵时间,派出最信任的人回国。

    但汉奸哪个时代都不缺。

    许三官四处奔走搜集倭人情报时,背着小鬼子,行事异常谨慎,但却出于信任,没有瞒着自己人。

    一群同样来自华夏的老乡背后捅刀子,向秀吉的亲信浅野长政告密,以期获得封赏。

    丰臣秀吉一听,勃然大怒,他一心想着要征服大明,结果有人却跳出来坏事,而且自己还曾施恩于对方,当即叫嚷着,要狠狠收拾这个忘恩负义的混账。

    在被关押受审期间,许三官承受了各种严刑拷打,一口咬定,此事全是自己一人谋划,没有吐露出任何伙伴的名字。

    而秀吉老猴子也想到了炮制之法,那时候,丰臣家新铸了几口特大铁锅,便下令要把许三官扔进去活活熬死。

    得亏岛津义久念旧情,联络另一位大人物——德川家康。

    秀吉最头疼也最看中的大名,他从未在战场上被秀吉打败过,坐拥关东两百万石,麾下不乏猛将,更有很多附庸。

    在德川的营救下,许三官幸免于难,只是象征性申饬一番,便被放归萨摩藩。

    回归后,岛津家依旧对其很看重,像过去一样以礼相待,而他再度冒死,利用自身地位,将一名最信任的徒弟,送到去大明的专用商船上。

    临别前,他与徒弟把臂相泣,彼此都清楚,两人这辈子再无可能相逢,许三官写了首赠别诗:

    难域萍逢几度周,一朝分首作遐游。

    殷勤嘱咐忠君事,尽意叮咛灭寇仇。

    知汝归成苏子景,岂宜还作李陵秋。

    霜台若问尘中事,惟道斯民苦尚忧。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全是情真意切,浸透着许三官对祖国的热爱,他以苏武自况,哪怕深陷蛮夷之地,仍不改其节。

    纵观其一生,没有取得过大明任何表彰,也没有被朝廷授予一官半职,一切付出,都是自发的,是出于对自身血脉的热爱,对故国的朴素情感。

    这份爱国情怀令大明官员汗颜,那些背后捅刀子的国人,更是不配与之相提并论。

    许三官一介布衣,屡遭磨难,好不容易在异国他乡过上安逸的生活,当察觉到国难将至,冒死立下一份不求任何回报的功劳。

    这是不该忘记的事情。

    而他的徒弟,祖籍抚州的朱均旺携带情报,趴在船舱最底层躲避追查,整整四十天没有爬出来。

    当船一靠岸,朱均旺顾不上体虚,立刻去找当地军门张汝济,将报告递交给大明官方。

    里面详细介绍了秀吉入侵半岛、侵略大明的计划,表明进军路线图、总兵力、倭国诸藩对此战的态度,并提供了如何对抗倭寇的策略。

    朝廷盛赞:预说今日之事,合如契卷内中所云。新笔趣阁

    李朝人也附和:所论倭贼用兵之事,验之多重。

    后者更是在战争爆发后,追问大明使者,这位许先生后续是否有更新。

    而许三官、郭国安等人始终活跃在倭人阵营,上演着一幕幕发生在十六世纪的惊险谍战。

    中路军,浙兵将领茅国器所依仗的,正是以两人为首,远羁海外且各有成就的大明子民。

    这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像是浮萍般,无奈成为日本人,后半生没有再踏上故土,却不敢忘记自己生于大明,甘愿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各种渠道为故国奉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