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 何去何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兴。

    朝臣们就不必说了,刘瑾当权的时候,朱宸濠可是把他喂了个饱。包括朝廷里的一些官员,都受惠于朱宸濠。所以当初朱宸濠上奏请求恢复王府卫士兵员配额的时候,居然有包括刘瑾在内的诸多大臣为他说话。

    要知道,那可是在安化王发动叛乱之后不久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对这件事进行反思,应该进一步的清查和整顿地方藩王的势力才是。结果却很少有人反对。

    朱宸濠甚至还打过让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朱厚照为养子的主意。他将自己的儿子送进宫里住了许多天,张太后甚为喜欢,便有人适时提出将宁王世子过继给皇上为养子,太后便能天天见到那可爱的小世子的建议。

    只不过,张太后还没有糊涂到那种地步。她觉得皇上还年轻,虽然一直没有子嗣,但是还不至于便绝望的地步。皇上或许身体出了些问题,但终究有办法调理。

    再加上这种做法显然会引发许多人的联想,朱宸濠最终也并没有下大力气往这条路上走。

    但野心是不会消失的,鸠占鹊巢的手段无法成功之后,剩下的便只有造反这一条路了。

    只是,让张延龄惊讶的是,朱宸濠的造反来的太早了些。张延龄记得,真实历史之中朱宸濠可是在正德十四年才起兵造反的。而如今才是正德七年,算上弘治皇帝提前驾崩的一年,事实上朱宸濠提前了八年发动了这场叛乱,这也太心急了些。

    不过,鉴于历史的进程明显是加快了的,或许这便是自己穿越而来造成的对历史时空的扰动的结果。

    或许,朱宸濠之所以选择这么快便发动叛乱,便是跟自己有关。

    自己断了他的财路,让他没有办法再继续通过走私敛财。自己解决了刘瑾,让他失去了在朝廷里的主要支撑力量。他或许也意识到了,他的野心已经被自己洞察,迟早要被清算。或许他忌惮于自己的强势和手段,毕竟如今的张延龄已经是保证大明朝稳定的定海神针了。

    综合种种的因素,朱宸濠或许认为再等下去,反而会越来越对他不利,机会会越来越渺茫。故而,趁着自己在南洋开辟海贸路线的时候,趁着自己这个对他在军事上威胁最大的人不在国内的时候发动,是最佳的时机。

    这便是鲶鱼效应,自己的穿越导致了时空的扰动,导致了许多事情的改变,导致了时间进程的加快或改变。总之,这件事必是跟自己作为有关。新笔趣阁

    一个关键人物关键节点都会导致事情的变化,这让张延龄有一种不真实的,掌控一个不可预料的结果的玩游戏的感觉。

    然而,具体到眼下的事情。朱厚照要张忠来请自己回国平叛,这可叫张延龄真的感觉到了极大的为难。

    国内的叛乱当然是紧急之事,那干系到大明江山社稷的归属。如果不能及时平叛,后果难以想象。

    然而海贸的拓展也到了最后关头。如果此刻率船队回国,这近一年来的艰苦开拓便化为泡影。更重要的是,那个伟大的目标和未来便会搁置,被打断。

    难道说,这便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改变的那一部分?自己将何去何从,如何抉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