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提督福建 (二合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会有无数的人头滚滚落地!

    迟则生变,沈忆宸真是一刻都不敢耽搁。

    “妾身知道了。”

    陈青桐低声应了一句,然后默默转头朝着屋内走去,眼眶却不知何时起出现了一层水雾。

    哪怕再如何通情达理,明白男儿志在四方,都抵消不了离别带来的伤感。

    听到陈青桐的语气不对劲,沈忆宸这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身边人,于是加快了脚步追了上去说道:“青桐,我们一起收拾吧。”

    “夫君志在家国天下,这等小事我做就好,你还是去办正事吧。”

    陈青桐脸上挤出一抹笑容,她清楚沈忆宸即日要出发的话,那么京师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安排交待。并且从他那抹掩藏不住的焦急情绪可以得知,福建现状可能比朝廷旨意还要紧急。

    “没事,一起吧。”

    沈忆宸不待陈青桐多言,便拉着她一同回到屋内收拾。

    这一刻,他突然感觉自己有些理解于谦,为何要冒着问罪的风险,擅自回京归家。

    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与于谦做着同样的事情,对得起家国天下,却对不起家中妻子。

    能在身边多陪一分,那便多温存一分。

    收拾好行李后,沈忆宸并没有什么空闲时间,他担心在路途中出现什么大变,于是前往书房写了两封书信。

    一封是写给叶宗留的,让郑祥先行快马加鞭赶往福建,嘱咐他们暂且稳住局势,不要继续与官兵进行对抗。

    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坚持等到自己赶往福建。

    另外一封,是写给自己业师林震。

    来到京师的这几年,沈忆宸其实一直都与老师林震有书信往来。可古代车马慢,书信远,往往一个来回便是大半年时间过去。

    这次福建平叛,对于叶宗留率领的矿工,沈忆宸倒不是很担心。

    毕竟通过自己安排与倭国进行走私贸易,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能有条活路就没人会毅然决然的造反。

    但蒋福成领导的尤溪万余炉丁不同,他们属于那种不造反就等死的处境,积攒的怨恨跟怒意,要远超现在叶宗留手下的矿工群体。

    就算朝廷同意只诛首恶,随从者招安,裹挟者赦免,炉丁们都不一定会愿意放下刀枪接受招安。

    地方官府的信用,在他们面前已然破产,就连自己出面,估计也很难博取炉丁的信任,这时候就得靠林震的声望,去搭建一座谈判劝说的桥梁。

    虽说名义上沈忆宸是领军平叛,但只要存在一丝和谈的可能性,他都不愿意对福建百姓刀枪相向。

    正统十二年正月初七清晨,数俩马车便停在了成国公府大门前,后面还跟着一小队骑兵。

    马车是沈忆宸与自己亲信矿工乘坐的工具,而那一小队骑兵便是成国公从京营调拨过来的亲卫。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谁也不敢保证平叛过程中会一切顺利。这一小队骑兵的存在,或许无法对战局产生多大的影响,却可以在关键时刻护送沈忆宸撤退。

    对于现在的成国公朱勇而言,他已经承受不起再“失去”一名儿子的风险,必须得保证沈忆宸的绝对安全。

    “兵者,诡道也,切记在任何时刻都不能轻敌冒进,稳扎稳打即可。”

    面对即将领军的沈忆宸,朱勇出言告诫了一句。

    话语看似很简单,却包含着成国公朱勇丰富的战场经验。虽然明朝军队主力在京师三大营跟九边重镇,但福建靠海备倭,常规军力名义上有数万人之多,相比较起义军有着绝对的优势。

    只要沈忆宸不犯致命失误,步步为营便可一力降十会,平叛乱民班师回朝指日可待!

    “晚辈明白,谢公爷赠言。”

    沈忆宸深鞠一躬,除了赠言外,他还感激成国公派遣的骑兵亲卫,这可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绝对精锐。

    哪怕嫡长子朱仪,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当然话说回来,朱仪前往北疆巡边,是跟随着名臣勋戚学习,驻地精兵强将无数,无需特地调拨一队亲卫保护。

    道谢完成国公朱勇,沈忆宸走到了母亲沈氏跟陈青桐面前,脸上挤出一抹笑容朝她们说道:“青桐,我不在的日子好好照顾自己跟母亲。另外毋需太过担心,很快便能得胜归来。”

    “嗯,我会的。”

    陈青桐郑重的点了点头,早已红了眼眶。

    “宸儿,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沈氏说到后面,语气哽咽的几乎细不可闻。

    无论沈忆宸现在如何功成名就、独当一面,在母亲心中他永远都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娘,放心吧。”

    沈忆宸故作轻松的点了点头,然后便决然的转身坐上马车。

    哪怕已经出镇过一次山东,他依然没适应这种离别的场景,更不敢面对青桐跟母亲的眼泪。

    马车“吱嘎吱嘎”的启动,沈忆宸坐在车内心情始终难以平复,不知过了多久,听到了车外传来卞和的声音。

    “东主,已经到了德胜门,喜宁的车队提前到了。”

    按照古代星象学说,北方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领军征战,一般从北门出征,于是京师九门中的北门,便称之为德胜门。

    取其“以德取胜”之意。

    沈忆宸与喜宁一个督军,一个监军,哪怕为了取个好彩头,也得从德胜门出京师。

    沈忆宸本以为按照喜宁飞扬跋扈的性格,只有自己等他的份,没想到居然还提前达到。

    莫非史书上的描叙有误,喜宁与王振一样,也有一颗搞事业的心?

    不过当沈忆宸掀开马车门帘后,他就明白为何卞和说到不是喜宁到了,而是喜宁的车队到了。

    此时德胜门内外,浩浩荡荡停着数十辆马车,简直没把出城的道路给堵上。更为离谱的是,最中央有着一架十二抬的大轿,喜宁就高坐在其中。

    要知道明朝前中期,对于乘轿制度还是限制比较严的,武官不允许坐轿出行,文臣轿子形式和纹饰也有规定,大多以二人跟四人抬为主。

    当然,就跟明朝大多数政策一样,后面都是各种无人遵守。不过哪怕如此,京官里面阁部大臣,都极少会使用八抬大轿,以防被言官弹劾。

    毕竟就连皇帝的御辇,也不过十六抬而已,官员能用上八抬大轿,已然仪仗排场十足。整个明朝历史上,明摆着僭越逾矩的,也仅有张居正的三十二抬大轿。

    不过话说回来,是否逾矩这种事情,还轮不到沈忆宸来操心。

    但这般作派,让沈忆宸感到万分不满,喜宁到底是去监军平叛的,还是去福建旅游观光的。

    十二抬大轿抬着去,这猴年马月才能赶到福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