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求稳之策(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罗幼度收到了八十余封奏疏,里面写的天花乱坠,将文人的浮夸展现的淋漓尽致。

    什么言论都有,改革创新,力求更变。

    罗幼度瞧的是直皱眉头。

    这一群家伙倒也不全是无能之辈,只是空谈占据多数。

    缺乏实际经验,全靠书本里学的死知识。

    看着极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成效如何,完全未可知。

    看着毋昭裔、欧阳回共同拟订的奏疏,罗幼度带着几分意外的说道:“这奏疏有些复古啊!”

    毋昭裔的奏疏没有什么新奇的思想,核心论点在于恢复躬耕,鼓励种植桑麻,于山中种植茶叶,发展蜀地特有的蜀锦、茶文化。

    这些都是很老的政策,说句陈芝麻烂谷子都不为过。

    毋昭裔却道:“臣以为在百姓连耕种铁器都匮乏的蜀地,寻求创新,那是自寻死路,求变不如求稳。发展蜀地自身的特色,先让蜀地百姓活下去。再来考虑其他东西……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求变全无意义。臣下以为,稳住了求变,天经地义。稳不住了求变,也是情理之中。乱中求变,却是自寻死路。”

    欧阳回接话道:“陛下英明神武,收复陇右、凉州,重新开通西方商路。蜀锦、蜀茶皆是西方所需之物,价格不菲,不愁没有销量。”

    罗幼度抚掌笑道:“言之有理。”

    毋昭裔对于蜀地的情况,确实比自己更要了解,对于蜀地的特点亦是如此。

    毋昭裔知道从何处入手整治,知道蜀地怎么发展更加便利。

    在抓重点上,自己这个外人,比不上毋昭裔这个在蜀中生活了三四十年的老人。

    罗幼度道:“蜀锦与蒙顶石花,朕很是喜欢,朕会下旨,蒙顶石花定为贡茶。蜀锦亦可为贡品,可代为缴纳税赋。”

    毋昭裔、欧阳回闻言皆是大喜。

    毋昭裔起声道:“臣替蜀中百姓,谢过陛下。”

    恢复农耕以足食,发展蜀锦蜀茶促进经济。

    看似简单,却是蜀地百姓百年来,最为核心的生存之道。

    罗幼度接着道:“方案切合蜀地的实际。创新固然重要,但一切创新都得建立在基础之上。先守旧以稳定蜀地民生,然后在寻求突破。稳中求变,才是治国之道。”

    随即强调道:“再好的政策也得靠人来实行,你看大理的邛部川,他们就完全抄蜀地的政策。结果人家红红火火,邛部川扩张了十数倍。蜀地经济却是千疮百孔。人为之祸,远胜天灾,不可手软……”新笔趣阁

    毋昭裔肃然起身道:“陛下放心,臣一大把年纪了,子孙也会同陛下一并入京,孤家寡人,最不怕的就是报复。一条老命,换蜀中净平,值得!”

    “好!”

    罗幼度放心拍掌,笑道:“要的就是这种魄力,有什么需求,尽管直言。”

    说着,他想起了大理的困局,问了一句:“子专先生还无消息传来?”

    毋昭裔摇头道:“子专先生深入羊苴咩城,消息不易传达,不知情况如何。”

    欧阳回却忧心忡忡,说道:“攻势是否过于凛冽。大理那边尚无消息传来,大渡河以南一直至西昌城,都是山林险地,大军不方便伸展,与我军不利。”

    罗幼度笑道:“这个就不用欧阳卿挂心了,不出半月,必有捷报传来。我中原大军若大理山林都克服不了,未来怎么去契丹的上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