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大丰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粉,单是它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需要大量水生长,对很多没水地区来说,便有相当大问题。”

    李泰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阎玄邃,虽然自己简单提了一下,但阎玄邃能说得这般具体缺点,显然他也是一个干实事的官员,这不得不让李泰尊敬。

    说实话,贞观一朝不是说没人贪污,但这一朝的朝堂并不缺少那些脚踏实地干活的大臣。

    不论是从底层提拔上来的马周,还是本是出身豪门的房玄龄,都挺务实的。

    而眼前的阎玄邃显然也是这么个人,虽然李泰并没有去打听阎玄邃的背景,但看着他重视测量的素质,以及自身夹带的贵气,想来多少跟阎立本有关系。

    作为能上凌烟阁的大臣,如果以为阎立本只是一个画画的,那就太小看这位大臣了。

    “缺少水源,可以把它种植在水利设施丰富的地区,磨坊少有,那就想办法普及水磨!”

    李泰道,“但它天生的产量大用途广,耕种时间相对较短,却不是小米能媲美的啊!”

    阎玄邃听到李泰这般的赞扬小麦,倒也不再多说什么,因为继续争执没有什么意义。

    阎玄邃心中感叹,越王虽然才干非凡,但到底不知道世事艰难。M..coM

    小麦纵然再好,对百姓来说如果种植的成本要高过小米,那这小麦想要推行下去却是几乎不可能的。

    而李泰一样是在默默思考着阎玄邃的话语。

    说实话,以前的李泰所思考得是农业学府总结了农业经验,那把学生派遣到各自的地区去成为农官,指导当地的百姓种田,用科学的办法,稳步推进粮食增长。

    但现在看起来,到底还是自己想得简单了。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性,所有在现在看来古代愚蠢落后的一面,肯定是在自然演化之下所产生的最适合的生产关系。

    自己想要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想要让农业学府的学子扎根,那自己就必须要进一步的改造他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就像是那些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去指导百姓种田一样。

    虽然书本上的知识很高上,但怎么把这些高大上的知识落地实处,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难道真要开启翻新郑白渠计划?!为小麦推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实验改造!”

    李泰微微眯起了眼睛,心中估摸着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就在李泰思索着时,很快便有人来报,道:“越王,阎少卿,第一亩粮食已经开始称量了,后续粮食也会陆续进行称量,还请过去监督视察。”

    “越王请!”阎玄邃做出了请的手势,让李泰先行。

    “同去!”李泰倒也没有拒绝,毕竟自己就品级来说,的确比他大得多,自然当仁不让。

    此刻,李泰反而轻松了,但阎玄邃却是神色严肃的看着司农寺的百姓进行称量。

    因为斗与石不是重量单位,而是容积单位,所以哪怕不用得出最后数据,但是直接用眼睛去看,阎玄邃也能看得出,绝对是大丰收啊!

    阎玄邃不由上前几步,开口道:“这亩小麦有几石!”

    “三……三石还多半斗!”这名负责测量的官员,看着眼前一幕也有些发呆。

    小麦能种出这么多来,这不科学,不对,这是见鬼了啊,

    “等到了晒干、清理、磨粉等等的程序下来,应该也就只有两石五左右吧!”

    李泰看着眼前一幕自己也有些意外,这到达了三石,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对啊。

    毕竟这可是在唐朝,哪怕自己尽可能整合了这个时代的种田技术,但没化肥这种外挂,只有金坷垃,这让小麦的产量到达三石,李泰感觉还是稍微多了一点。

    “马上进行下一亩田地产出的测量!”阎玄邃定定神,让自己冷静下来。

    “遵命!”这负责测量的官员却心中估摸着,自己什么没见过。

    今年风调雨顺的,偶然出现了一亩田地种得比较茂盛而已,难道这些麦田还都三石吗。

    很快的,这名官员很快测量起了下一亩的小麦产出,很快脸色便是变得有些不对了!

    “多少!”阎玄邃不由迫切的追问道,“还是三石吗?!”

    “二石!”这名官员略带着几分紧张的回答道,“二石九升!”

    “这是大丰收啊!”阎玄邃目光先是难以置信,嘴角不由裂开露出兴奋的笑容,甚至情不自禁的大声高喊:“丰收,大丰收啊!快快快,所有产出全部都称量一下!”

    这时候的阎玄邃把所有注意力全部都投放到了这些每亩收割过来需要测量的小麦上,几乎已经把李泰给忘记到了一边去了。

    对于这,李泰并不介意。

    因为这种真正把全身心全部都投入到干活中的官员,才是自己最欣赏的。

    毕竟贞观之治也不是由李世民一个人撑起来的,而是这些默默无名的实干官员,以及辛勤劳作的百姓们用他们共同的脊梁一起撑起来的。

    而怀着巨大的期待,这一亩亩麦田中的粮食却也很快就称量了出来。

    总共破了三石的麦田产出并不多,从头到尾也就只是出现了三亩,最多的那一亩产出三石一斗。

    所有的田亩称量过来,其中产出最少的也到达了两石七斗。

    这样的产出,对阎玄邃来说已经值得上报给戴胄亲自过目了。

    对产量平均只有一两石的产量来说,李泰高陵的粮食产量,简直高得有些太惊人了。

    甚至,如果李泰不是亲王,而是普通官员,那凭借这次收成,肯定会被调度到司农寺或者民部中,成为六品,甚至从五品的官员了。

    等到所有数据全部做了详细记录,阎玄邃恭敬对李泰行礼:

    “越王,您可继续收割麦田,不过还请留下十几亩麦田,我会想办法说动戴尚书,让他亲自来验收一次!”

    “多谢阎少卿提点!”李泰倒有些意外的看着阎玄邃,原本他还并不赞同自己种小麦。

    但看到小麦的种植产量后,居然会这般主动帮忙,这倒让李泰意外,自然也更加欣赏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