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众人商议(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先生却是合适。”

    “孙老先生……”李泰听着吕才的举荐,却有几分愕然,目光向刘神威看过去,说道,“孙老先生真愿意做这学府的山长?”

    “如果只是挂名的话,师父应该不会在乎的!”刘神威苦笑道,

    “师父的《千金要方》已经完成了初稿,接下来正是需要大量的人手进行试验与核对。

    若能成为农业学府的山长,相信也能给《千金要方》带来相当大的方便。”

    “既然如此我就放心了。”李泰见孙思邈在这待着,到底待出了情感,也松了一口气。

    不论怎么说,有这么个重量级的人物坐镇农业学府,自己处理起事情也从容的多。

    “接下来是物资的准备!”李泰的目光看向王玄策,道,“这次战争医疗营需要一人双驴,至于我的亲卫需要一人双马,至于临时招募起来的农家学子,给他们每人准备一匹马来放置随身物资,哪怕他们成不了骑士,我也要让他们成为骑马步兵!”

    李泰说到这里对王玄策道,“玄策,如今以八百里急报的速度向幽州那边催促,能不能在出征吐谷浑前,把这些牲畜准备齐全,全部都送到高陵来。”

    “怕是不行!”王玄策摇头道,“如果在洛阳,有运河航运,日夜兼程下,倒能赶到。

    而长安到洛阳之间只有陆路,牲畜不可能十二个时辰赶路,需要留足他们的休息时间。

    否则不论是生病还是拖力都会造成其他问题,至少别指望他们继续长途跋涉上战场了。

    哪怕紧急通知了幽州那边,想要大规模的把牲畜送过来,至少一个半月。”

    “给我的时间到底有点少了!”李泰感叹,如果能多给一个月,自己就能从幽州调度足够的马匹来长安了。

    这时候的孔雀开口道,“燕王,先前您让我准备医疗营物资,我已经把驴准备好了。

    至于缺少的马匹,如果能从幽州调度,我倒建议您去找一个人去帮忙,说不定他能够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

    “谁?”李泰听到孔雀的话对孔雀问道。

    “太仆寺卿张万岁!”孔雀说道,“您手上是有马匹的,只是因为时间紧急,远在幽州无法调配过来而已。如此完全能跟张万岁打声招呼,先用太仆寺的马匹应急!”

    “这倒是一条考虑的路子!”李泰点头,对孔雀道,“你的这个想法很好。”

    孔雀听到李泰的夸奖,也流露出了一个笑容,显然是很高兴李泰的态度。

    “我会亲自去找张万岁一趟,除此之外,我麾下将士们的甲胄代国公会拨付,但武器需要莪们自行炼制,一个月时间,两千战士的武器应该能赶出来吧!”

    孔雀信心满满的对李泰保证道,“需要朝廷开具武器炼制的凭证,我们开磨炼制就好。

    在孙老神仙的帮助下,煤炭燃烧技艺越发稳定,所能燃烧起来的温度也越来越高了。一个月的时间却是绰绰有余。”

    随着冬天对冰这种透明容器的运用,孙思邈对透明容器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因为很多的研究都因为没有透明的器皿陷入到了停滞之中。

    而李泰当初提出的透明玻璃的想法,孙思邈也开始向这方向进行尝试。

    因为这东西在古代是有技术的,王充的《论衡》提到过一种叫做阳燧的透明器物,便是能够聚光成火,疑似透明玻璃。

    只不过整个王充的王家都不知道去哪里了,也许死在汉末的瘟疫,也许没在五胡乱华的战乱,总之,这个王家李泰是真没有一点点消息,自然李泰的手上也就没什么实物了。

    但无可否认,只要在书籍上找到了这东西的论据,证明这东西不是李泰胡说呢,那不论是孙思邈,还是李泰麾下的工匠们,都愿意去攻克这个难题。

    毕竟中国的科技发展常常是靠考古,就算现代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惊喜。

    比如当初计划经济的年代,砍掉的很多科研项目,现在有钱了回过头捡起来,会发现很多研究项目现在居然还能勉强跟得上时代,真不知道当初的前辈到底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因为李泰掌握了煤炭资源,所以孙思邈有了足够的魄力对这火焰稳定或者火焰温度上死磕,别得不说,先看看煤炭燃烧的极限温度是什么地方再说。新笔趣阁

    这种东西的研究又是最取巧不得,各种实验性质的助燃物,各种不同材质的炉窑,甚至就算是煤炭本身,也有把煤炭拿过来就进行燃烧,慢慢向着焦煤发展。

    当然也就只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有了这个方向后,到底不算是在做无用功。

    所以,为了研究更透明的琉璃,倒是无意间提升了煤炭燃烧的效率。

    不过,李泰还让孙思邈去研究一下,怎么样去确定温度,把每一度上升或者下降都能精确标注出来,而不是只能靠着工匠根据模糊的经验来进行工作。

    温度的度量衡,李泰直接以冰融化成水的温度为零度作为标的,以上就是正的,以下就是负的。

    这倒是好区分,但真正困难的是,每一度为什么是这个度数,这需要孙思邈想办法研究出来,反正李泰是真没辙。

    而孙思邈也知道李泰的性格,倒也接受了这个任务,只不过进展很缓慢就是了。

    实际上研究的倒也不仅是孙思邈,整个农业学府都在攻克这方面的问题。

    因为温度如果能精确定位的话,带来最大意义的就是农业生产了。

    只不过现在顶多拿水作为参考标准,因为水是在常温状态下,最常见的实现三种形态转化的物质,但想要根据水研究出温度的具体刻度,甚至研究出温度计,只能说继续努力吧。

    不过,这三年的研究,虽然并没有成功的把温度这种能够精确到度的标准研究出来,但是至少这些研究所带来的的副产品。

    像对煤炭产品的标准化,对火焰温度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于炼铁工艺的不断成熟,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李泰感觉就算上高炉炼钢也不是不可以,但李泰想了想了,还是再等煤炭燃烧的技艺再提升一些再说。

    毕竟连透明玻璃都烧不出来,现在指望它能炼出钢铁来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

    说实话,李泰对这方面真不熟悉,只是感觉钢铁是国家根本的技艺,总归比炼制透明玻璃的技艺要高一些的吧。

    所以李泰便是怀着一个个困难进行攀登的想法,先解决了透明玻璃的问题再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