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而华夏想要控制青藏高原,那鄯城就必需要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在自己手下清理鄯城内的废墟时,而李泰则看着李靖给自己留下来的军用地图思索。

    等到第二天,自己带上几位亲自去寻找本地药材的医者,懂得本地语言的向导,以及自己的五百亲卫,便在鄯城的周围开始闲逛起来。

    遇水渡水,遇山爬山,若遇到当地人,便也靠着向导的翻译跟着他们聊天,了解当地环境,尤其这里最常见的作物是什么。

    说实话,吐谷浑人到底是鲜卑族一路过来的,虽然说他们以畜牧业为主,但到底还是有一点耕种能力,当然也不强,也就比撒一把种子,靠天吃饭要强一些。

    不过至少在鄯城,还是有些耕种过的土地的,找来老农询问,知道这里最常见的种植作物是青稞,小麦也有种植,但种植的人不多,因为口感不是很好。

    李泰听到这话,总算放下了心,因为小麦能在这里生存这就足够了。

    至于小麦口感不好,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毕竟小麦不研磨成粉末,然后再进行加工,单单吃着麦饭,口感好那才是怪事,对于李泰而言,这是能通过技术解决掉的。

    但仅只这样却还不够,还是那句话,这样开发出来的河湟谷地,能自给自足,但是不足以支撑起青海的建成所需的资源。

    如果这些资源全部都靠长安,那怕是需要等到自己登基了,才能够调度足够的资源,不计代价的支持才行。

    “看起来,急是急不了的了!”李泰的神色严肃,心中到底隐约有了几分想法。

    但想真正实践起来,却还需要当地百姓支持,现在到底先把河湟谷地的定位给确定下来!

    李泰观察了整个鄯城周围的地势,明晰了湟水的水势,了解了当地的农作物后,心中对河湟谷地却有了规划,哪怕这规划粗糙,但用个几百年应该没问题。

    首先是天时上,因为整个地球平均温度上升,这就让鄯城的天然环境,甚至比现代社会的西宁要更加优越。

    别得不说,单是这积温就让小麦能在西宁落地生根,甚至成为主流粮食。

    对于种植小麦,李泰农业学府出来的,不说各个都是顶尖的人才,但至少有一套相当成熟的种植方案了,直接套进来便能马上实现粮食的丰,这才是最重要的。

    否则,如果这地方只能种植青稞的话,那自己至少需要研究两三年,才能最终改进耕种方案与耕种技术,想要发展此地怕还是要拖一拖,毕竟没粮食,谈什么发展都是做梦。

    所以,有时候国运来了真的挡不住。

    正因为天时正当时,能让华夏的技术很轻易的在河湟谷地落地生根,也能够通过技术,让当地的百姓,快速的融入到华夏中。

    其次就是地利了,这里是华大唐往吐蕃的必经之路,同时随着吐谷浑被解决,河西四郡得到光复,华夏地段的丝绸之路,基本上已经畅通无助。

    至少从长安到敦煌的道路被彻底的打开,以后王维也能够豪迈的说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河湟谷地,完全有潜力成为整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粮仓,支撑起丝绸之路的粮食消耗。

    说实话,丝绸之路那么长的商业道路,如果认为上面都只是商人往来,没有农民作为支撑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哪怕到了现代,农业这看起来已经有几分黯淡的第一产业,依旧是整个现代化社会的最重要基础。

    只要手中饭碗拿不稳,那么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不过只是无根之萍而已。

    就更不要说古代了,为什么唐代后,丝绸之路就很少被人提起来了。

    不是人们不想要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毕竟当权者哪个蠢笨了,现有方案谁还不会去抄。

    真正的问题是,随着全球气候降温,导致整条丝绸之路的水汽严重不足。

    耕地埋没,绿洲消失,河流湖泊更是枯竭殆尽,丝绸之路上没有了能供给旅客商旅停留的歇脚地。

    这些小据点的消失,带来得是小商旅难以前行,只有那些实力强大的大商旅,甚至需要一定程度国家背景的人才能够穿越丝绸之路。

    但现实是,任何一条商贸路线都是需要小微企业支撑起来的,当这些小微企业者们流失殆尽后,这一条商业道路,也就注定了被废弃。

    而现代一带一路或中吉乌铁路的建设,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靠着科学技术硬生生解决天时不利的影响,重新打通了这一条已经被荒废的丝绸之路。

    只不过怕国家也没想到,这个方案提出来了,结果天时回来了,平均温度升高了,这些地区的水资源慢慢丰富起来了。

    而李泰所能做得,就是把河湟谷地打造成河西之地的粮仓。

    这粮仓本身赚取多少并不重要,重要得是,依靠这粮仓能盘活周边区域,获得整体提升。

    当然,用一个更加形象的例子,那就是河湟谷地可以看成是江西,它的作用不是自己发展,而是支撑起周围一圈环江西经济带的全面发展。

    唯一不同的是,江西送出的是人,而河湟谷地送出的是粮食而已。

    河湟谷地,即要支撑起河西四郡的充足粮食,又要支撑起青海湖旁的马匹的饲料粮草,基本生这就是整个河湟谷地在未来至少两三百年的基础任务。

    至于其他发展,李泰虽然以后也会进行补充,但这个大方向却可以确定下来。

    也正是如此,青海湖附近一定要建立一个城池,作为抵挡吐蕃的屏障,否则自己好不容易把河湟谷地给发展起来,然后吐蕃有事没事就过来打秋风,那谁受得了!

    而有了这个大方向的确定,对如何开发河湟之地,李泰自然便明晰起来。

    而很快的,一个个受到李泰吩咐,去干活的人也完成了任务纷纷回到刺史府。

    有卢安寿、任雅相、薛仁贵、祖长明、田长耕,以及袁天罡……

    “为什么贫道要来参加这会议啊,贫道只是平平无奇的道士啊!”袁天罡有几分不解道。

    “你懂天时,能算风水!”李泰看了一眼袁天罡道,“最重要得是,数学不错,很不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