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李泰的指令(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到李泰的话,还是开口问道。

    “为了省力!”李泰看着吕才非常严肃道,“我们农业种植归根到底,还是同水的战争。

    如果能让耕田变得省力,哪怕只让人多喘一口气,那这前期投资也是值得的。”

    好吧!面对此刻认真的魏王,吕才能说什么呢?既然魏王这么说了自己就这么做呗。

    不过,吕才想到这里又对李泰询问道:

    “但逆流水柱一般都凝成一股,又如何用这种水柱去浇灌,秧苗怕是会被直接冲死吧!”

    李泰听到吕才的话思索一下,点头道:“只要在出口处装上有各个小孔的花洒就好了!”

    “看起来,您已经把这件事情想得很是清楚了!”吕才听到李泰的话不由笑道。

    “这是第一种,主要用在水比较多的地方,不需要担心水分流失问题!”

    李泰继续道,“应该说大唐所在的所有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应该都能适应这种灌既方式。

    但想研究出来真正工具投入使用,还要解决灌既的时候对水柱的推力问题。

    说到底,我需要得不是水柱,而是水雾!”

    “吕才明白了。”吕才对李泰道,“这怕又是一个至少十年起步的灌既计划!”

    “先研究着也就是了!”李泰看着吕才样子,继续道,“这灌既计划如果是针对的我们大唐境内的土地,那下一个计划就是针对河西四镇的灌既种植了!”

    “还请魏王详细说说!”吕才听到了李泰的话,到时肃然起敬。

    而李泰倒也没有隐瞒,继续道,“前面都一样,但把水输送的方式则是通过管子或者暗渠去接引水流,而不是直接把水流暴露在烈日下,只有在出口处有着接引的竹竿或者灌既器物,对每一株植物进行最大限度,同时也是最节约的灌既。”

    说实话,李泰真正想要弄的是滴灌技术,但很可惜生产力不够,所以能弄出一个类似自来水的水利运输体系。

    然后在末端直接接水去灌既田地,那也能最大限度的增加水的利用效率。

    尤其是在丝绸之路上,水几乎算得上是生命之源,必须要最大限度的利用。

    “这个倒是可以试一试!”吕才听到李泰的话倒是眼前一亮。

    对比起什么增压,什么雾化,一大堆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一听就需要跟墨科去攻克的技术难题。

    相对来说,这个自来水管道的建立相对来说就简单的多了,至少原理什么的自己都明白。

    不过,吕才突然回过神来看着李泰道,“如此,用竹子怕是容易腐烂,若用陶器更容易破碎,魏王准备用什么材料去做这管道?”….“还能是什么材料,当然是钢铁啊!”李泰理所当然道,

    “另外,这钢铁管道也别指望能使用一辈子,基本上用个十年没有堵上,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最好研制出可拆卸的管道,至于怎么样可拆卸管道不会漏水,就是你们的事了!”

    “才定然尽力完成!”吕才苦笑了一下,面对李泰这甲方的要求,却是答应下来。

    说实话,虽然说国家上上下下用铁的地方只要你想,那需要用铁的地方自然多了去了。

    但李泰也明白,这大量生产钢铁的高炉炼铁技术,这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在这一项技术成熟之前,自己还是先遮掩着比较的好,等到技术成熟再告诉李世民。

    毕竟你前脚跟这东西是国之重器,后脚跟这国之重器崩了,这怎么都不是好兆头吧。

    就好像是你穿越的时候带着土豆种玉米种过去,献给了皇帝以后就能够获得侯爵。

    很快你就会发现第一年丰收,第二年歉收,第三年绝收,种子退化效果强得恐怖,到时候皇帝怕不是直接拿你问斩。

    因为你献得神物出产一年比一年少,老天爷是不是对我这做皇帝的很不满意啊。

    你既然献上了这等神物,那你要不要亲自去跟老天爷去说一说啊!

    反正,自从孟山都出现后,谁家农作物种子里,还没有点问题呢。

    而中国农业上的利润基本上也都被农业种子与化肥给吃了干净,一年到头如果没有国家补贴,怕是辛苦钱都挣不到。

    所以,李泰肯定要把高炉炼铁的那个高炉稳定运行起码一年时间,才会跟李世民报告。

    但在这过程中自己不断生产出来的钢铁总归是要有一个去处,如果直接流入到市场中,那朝廷肯定会有所觉察,毕竟也太多了。

    但自己内部想要消化的话,那消化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若吕才真能把这自来水工程给弄出来,至少钢铁也多少多了一个能够流向的地方。

    当然,现在这些铁质钢铁的最大流动方向,还是农业学府的农学社,以及给周围的百姓租用铁质农具上。

    反正卖是不可能卖给百姓的,主要是太贵了,百姓买不起。

    但租用是允许的,等到租用了一定时间,自己便会半卖半送的给百姓,从而增加百姓手中的工作效率。

    不过这些百姓绝大多数至少也是自己拥有田地的自耕农,像是佃户,就没有领取这些工具的资格。

    理由非常的简单,自耕农自己家有田地,会珍惜这工具,但没田亩的佃农,连土地都没有,那这些开垦的工具,就算送给他们,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找人卖了。???..coM

    说实话,李泰不是对佃农歧视,而是对有田亩的自耕农更有信心,毕竟有恒产者有恒心。

    就算换成现代道理也是一样的,一个人怎么样能最快的融入陌生环境,基本上都是最快速度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当地有一两套房,至少在当地人看来,也算是在当地扎根了。

    当然,如果佃农想直接买就省省吧,铁质农具在市场上的价格基本上都超过了两吊钱,普通百姓不是买不起,而是压根就舍不得拿出这一笔钱来。

    “既然你有如此的信心,那我就放心了!”李泰面带微笑的说道,“你来安排具体的实验,就不打扰你工作了,我自己在学府里转转。”

    面对李泰的这小小要求,吕才自然不会阻止,只是隐隐约约间好像忘记了什么似的。 .

    倚夜听雨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