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 同步后期(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也说服自己这是必要过程。”新笔趣阁

    纪叙走了过来,好奇地询问道,“你确定这种方式,没有问题吗?”

    “我不确定。”陆潜非常心宽地耸了耸肩,“只有尝试过后才知道。”

    所以,发生了什么?

    简单来说,陆潜做出一次全新尝试。

    一直以来,陆潜的作品全部遵循传统电影制作流程:

    片场结束所有拍摄工作,然后再进入剪辑室完成后期制作,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确保现场拍摄尽可能多捕捉一些镜头——

    因为一旦离开片场就很难再进行补拍,为了避免后期制作找不到满意的镜头,自然就需要多多储备素材。

    这种制作方式的缺点就在于,浪费。

    同一场戏,即使导演满意了,往往也需要重复拍摄两次到三次,又或者是多拍摄几个不同角度和不同版本。

    自然而然,后期剪辑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大堆没有必要的素材。

    现在已经不是胶卷拍摄时代,尽管陆潜是采用胶卷结合数字的拍摄手段,但胶卷的浪费并不是主要问题;整个拍摄进度、拍摄时间、拍摄精力的消耗才是,导演就好像储物癖一样,总是希望能够多多储备一些。

    “游客”作为陆潜的第一部剧情电影,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林汉洲后期剪辑的素材,是最终完成版本的五倍有余:

    也就是说,“游客”最终成品约莫一百二十分钟,而拍摄素材则超过六百分钟。

    这还是因为陆潜精打细算,一边计算一边拍摄,一边思考一边工作,剪辑画面基本都存储在脑海里,确保物尽其用,所以才如此“节约”。

    其他导演的情况,拍摄素材是最终成品的十倍乃至十二倍的情况,是常态。

    但是,陆潜并不喜欢这样。

    拍摄“解除好友”的时候,素材约莫两百五十分钟,最终剪辑出八十五分钟的成片。

    拍摄“突袭”的时候,素材约莫四百分钟,最终剪辑出一百分钟的作品。

    整体而言,陆潜一直都是精打细算的导演,资金有限是一部分原因,拒绝没有必要的无效重复工作则是另外一部分原因,但陆潜也注意到了,拍摄工作似乎正在一点一点变得累赘起来,一部电影比一部电影“繁琐”。

    当然,原因有很多很多,并没有那么简单,可以肯定的是,诸多原因之中有一点就是:

    陆潜变得谨慎了,而且变得“偷懒”、“懈怠”了。

    资金短缺的时候,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使用,所以每一次拍摄、每一场戏都必须进行全方位规划,整个拍摄效率必须提升。

    现在没有资金的压迫,拍摄前的计算和规划也就变得简单省略了,这就是一种“懈怠”,同时也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即使一遍拍摄质量无法令人满意也没有关系,反正可以拍摄十遍二十遍,如此心态,对于工作的代入就是有影响的。

    资金?

    这当然不是问题。

    态度,陆潜最最看重的还是态度问题,在进一步松散懒惰之前,他们需要重新找回精益求精的拍摄态度。

    在“爱人”的拍摄期间,陆潜希望能够改变这样的局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