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全面狂热(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一种纯粹的快乐,一种纯粹的享受,又再次感受到了电影的美好。

    不仅是观众们,杂志主编们也找回了赤子之心。

    此时,再回首看看“电影手册”影评人贺韶光的评论,也就没有那么惊世骇俗了,“视听”主编们要疯狂多了。

    方方面面都在证明一件事:

    陆潜,确实完成了脱胎换骨。

    谁能够想到,“星落之城”居然成为了陆潜登堂入室的大师之作?

    惊呆。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星落之城”引爆整个蓝夏,昨天傍晚首映的另外一部主竞赛作品就这样销声匿迹。

    “那些人”,仿佛没有人记得这部作品上映,被遗忘得非常彻底。

    尽管如此,作品还是出现在了官方场刊上——

    两星。叉。一星。一星。叉。叉。

    也就是说,官方场刊的十一位影评人,只有六位观看了这部作品,其中还有三个人拒绝给予评分。

    糟糕,糟糕透顶,甚至可能是今年蓝夏的第一枚哑弹,就连吐槽都懒得。

    最终,因为评分数字太少,所以官方场刊并没有统计分数。

    这也是……

    一言难尽。

    一时之间,人们很难准确分辨,这是一个纯粹意外,“那些人”正面撞上今年蓝夏的最大爆款而被埋没;亦或者是来自黎世宽的精心安排,以至于“那些人”成为炮灰沦为背景,越发衬托出“星落之城”的出色。

    但是,就连这一点,也没有人讨论,因为“那些人”的热度着实太低,一点水花都没有,转眼就消失了。

    激动。亢奋。雀跃。幸福。

    种种情绪在脑海里汹涌着,但转眼,江士奇就冷静了下来——

    所以,这是否意味着“星落之城”即将登顶金鸢奖?

    不。

    当然不。

    首先,电影节评审团制度也就注定了,官方场刊和观众喜好不代表奖项走势,如果“那些人”爆冷登顶金鸢奖,虽然社交网络应该会破口大骂,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完全取决于评审团的讨论。

    其次,即使撇开惊天冷门的可能性不说,官方场刊评分最高的作品,往往也很难赢得评审团的喜爱,因为官方场刊也就代表大众品味,评审团们往往会希望强调自己的取向,尽可能避开场刊最高分。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从安桥到蔚海再到蓝夏,三大电影节都已经超过十年没有见证场刊最高分登顶最高奖项了,也就是说,评审团的品味和专业媒体、资深影迷们的品味总是没有能够达成默契重合。

    甚至于,官方场刊最高分却在最后颗粒无收,没有奖项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在三大电影节也不止一次。

    “官方场刊最高分”,这是一项荣耀也是一种肯定,但同时也是一种负担,甚至被记者们戏谑为一种诅咒。

    那么,这次“星落之城”的前景呢?

    而且,一个重点不容忽视,“星落之城”是一部歌舞电影,介于商业和艺术之间,却很难准确下一个定义,也许对观众来说没有影响,但对于评审团来说却可能成为影响评判的一个因素,宛若不定时炸弹。

    谁都不知道是否会爆炸,什么时候爆炸。

    江士奇有些担心,但也有些好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