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突如其来的提干(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黄骅清了清嗓子,道,“王厂分析得很对,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现在的收购价和出厂价都是定死的,既不能降也不能升。上面说要适应市场经济,换言之,产品怎么卖全凭本事,大家互相竞争。这么一来,价格肯定会产生大幅波动。”

    “老黄,按照你这么说,糖价会继续下跌才对。”罗副厂长说。

    “不一定。”

    黄骅摇了摇头,道,“今年的糖价为什么会跌?因为产出大于市场需求,但是因为计划内的原因,我们又不能随便往外卖糖,这就造成了计划内消耗不了计划外买不到糖的情况。其实这种情况持续很多年了,诸位领导都知道。”

    “唐仁华不就是私下里低价倒卖白糖牟取暴利的嘛!”工会主席总算是说了句有意义的话。

    点了点头,黄骅说,“一旦市场放开,市场的需求会彻底释放出来,这是真正的需求量。一旦达到一定程度,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供不应求的情况,糖价上涨是必然的。”

    王建国沉思片刻,道,“按你的意思,应该听姚远的,再想办法坚持一两个月?”

    这件事太大了,黄骅可承担不起责任,他苦笑着摇头,道,“我只能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分析,决策还是王厂您和各位领导来做。”

    别说他,王建国也不敢轻易做这个决策。

    如果一个多月后糖价不涨反降呢?

    别说榨季能不能维持,连职工的工资都无法保证。

    陈总工是管技术的,按理说,他在这个议题上是不会给出什么意见的,但是此时他却调整了一下坐姿,做出准备发言的样子。

    “老陈,你说说。”王建国注意到,指了指陈总工。

    陈总工说,“我和姚远接触比较多,前段时间修进口设备的时候聊了不少。这个小伙子很不简单,别看年纪轻轻,做事很稳当,很聪明,对前沿的很多新技术非常了解。”

    “这说明他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对外国的很多事情也非常了解,英语德语非常熟练,具备阅读外刊的条件。”

    “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小伙子是不会做没把握的事的,一旦决定做,他心里肯定有数。我个人意见是,不管拿出什么决策,最好能把他拉上,他是难得的人才。”

    一直不开口的另一个副厂长道,“怎么拉,他是西工大的学生,总不能给他安个职务吧?”

    “人家还看不上呢,刚刚王厂不是说了吗,远大电器、宝马机械他都有份,会在乎糖厂这份工作?况且还是学生。”罗副厂长摇头说道。

    王建国沉声说,“他不在乎,他父母未必不在乎。我想来想去,还是认为从他父母这一块入手比较妥当。他因父母的事情心里有怨气,那就让他消气。老陈说得没错,这小子是难得的人才,一定要想办法拽住他,起码让他帮帮忙,出出主意。”

    “早该这样了。”罗副厂长道。

    王建国下了决心,习惯性地敲了敲桌子,道,“老姚也算是老职工了,方方面面的表现也不错,我提议给他压压担子,让他当车间副主任,张桂芳同志是老会计,身体刚恢复,我建议把她调到工会当个干事。”

    工会主席一愣,下意识地问,“提干?”

    大家马上反应过来。

    最关键的是编制,车间副主任、工会干事,都得是干部,姚振华夫妇是职工。这么一调动,意味着要解决干部身份!

    刘义堂为了让小舅子进厂,不惜找理由让车间骨干姚振华待岗空出位置来,就是这样,他小舅子也只是合同工,也解决不了职工编制。

    职工编制尚且如此艰难,更别说干部编制了。

    近几年来县里对干部职工的编制控制得越来越严格,为了争取一个职工编制,哪一年不是挤得头破血流。唐仁华受贿的很大一部分钱就是来自于“卖编制”。

    一下子解决两个干部编制,绝对是大手笔!

    王建国沉声说道,“现在是非常时期,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老姚家四口人,我一次给他解决两个干部编制,姚远怎么想我没把握,但是老姚夫妇是肯定会帮着厂里说话的。”

    他一拍桌子,扫视了一圈,道,“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一步到位。当年老姚生姚远的时候不是罚了一笔钱吗,为了生姚远夫妻俩差点丢了饭碗,后来把女儿的户口迁走交了笔罚款才过关。找个理由把这笔钱还回去。”

    众人面面相觑,王厂这是铁了心要让姚振华夫妇对厂里死心塌地,只要这夫妇俩的心放在厂里,可以预见,姚远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认识姚振华、张桂芳的人都知道,姚远是个大孝子!

    十分钟后,王建国回到办公室,把事情一说,微笑着看着姚远。

    姚远真的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

    还以为他跑出去开会商量这样选择呢,没想到居然给老爹老妈提干。

    老爹老妈多大岁数了,居然提干了!

    细细一想,他哭笑不得地说,“王厂,我真的没想到厂里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爸妈同龄,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让他们提干不合适。”

    一个大概率会破产倒闭的厂子,就算提干了又有什么用?

    其实还是有用的,首先待遇会差很多,哪怕是破产之后,待遇也差很多。而且,作为国营企业干部,厂子破产了,政府是要对企业干部进行安置的,不能像对待职工那样给一笔钱买断了事,除非本人主动提出来。

    干部档案进人事局,企业干部也是国家干部!

    王建国说,“有志不在年高,你爸你妈的工作能力有目共睹的,厂里已经决定了,我亲自负责,特事特办,本月就落实。”

    还别说,王建国这一招算是打在姚远的七寸上了。正如王建国所说的,姚远可以不在乎,但是老姚夫妇在乎,老姚夫妇在乎,姚远就肯定上心。

    姚远太清楚了,他甚至能预见到老爹老妈知道这个消息后会多激动。辛辛苦苦当了这么多年职工,谁不想当干部?在老爹看来,当了国家干部那才真的算光宗耀祖。

    上一辈子姚远进入央企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姚振华的坚持,否则姚远是肯定会下海做生意的。

    这一辈子不会走老路了,但是面临的来自老姚的压力是一样的。

    如果老姚成了企业干部,应该不会再像上一辈子那样坚持要求自己毕业后进入央企工作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