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超级油田萨默尔给出的难题(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投入的两倍给整纠结了。

    林威始终关心的还是投入和产出以及里面的风险系数问题。

    “情况很复杂。”

    钟卫国打开了话匣子,道,“萨默尔油田的开采权归六个实体所有,其中就包括克里莫娃代表的西科尔公司。六个实体中,西科尔公司份额排在第三,而且其他实体已经达成了联盟协议,只剩下西科尔一家是单独行动的,形势很尴尬。但是西科尔公司希望获得主导权,否则他们的份额被稀释几乎是注定的,所以西科尔公司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够在一个月内把年产量提升到百万吨,这样他们才能对其他实体形成优势。”

    任何两家实体加起来的份额都可以对科尔斯公司形成压倒性优势,而份额最大的尤科斯公司即便不与其他实体达成联盟关系,一样可以碾压西科尔公司。

    苏建民沉思着说,“西科尔公司是想在产量上压其他实体一头,通过这样的优势迫使其他实体与他们合作?”

    钟卫国说,“这些我就不懂了,总而言之,综合这些情报得出的结论就是,西科尔公司急切在一个月内把油田的产量提升到年产百万吨级。”

    大家微微点头。

    除了钟卫国,其他人都算是行业内人,而且刚刚和现代石油、新日化的联合体打了一场硬仗,非常清楚其中的含义。

    简单地说,地下的石油只有开采出来才具备经济意义。

    即便西科尔公司的份额不占有,但是如果他们的产出是最多的,优势自然在他们那边。

    最关键的是,这里面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月内。

    哪怕是哈里伯顿这种巨头,也不敢保证能够在一个月内勘探出新的油井,他们采取的办法肯定是提升老产油井的产能。

    克里莫娃看到了东方石油服务公司和现代石油、新日化之间的竞速勘探后,突然发现这种方式最适合西科尔公司所面临的形势,因此提出这样的合作条件来。

    如果迟迟提升不了产量,西科尔公司的结局必定是会被其他几个实体不断蚕食掉,然后彻底消失。

    姚远的记忆中,苏联解体后的萨默尔油田开采权所有者里并没有西科尔公司,这说明在发育过程中,这家公司已经消失了,反倒是尤科斯公司大名鼎鼎,直接催生了俄罗斯首富。

    不是竞标,而是和哈里伯顿打擂台,各为其主,但却一样是另一种竞速勘探,比的是谁先把产量提到更高。

    百万吨应该是一个让哈里伯顿感到为难的线了。

    苏建民从资料里取出一张关于萨默尔油田现状的介绍,道,“姚先生,我不赞成接受西科尔公司的合同。理由有三。”

    “第一,西科尔公司分到的产区前两年的年产量仅有17万吨,是六家实体里最低的,虽然他们的开采储量排在第三。”

    “第二,那些油井已经运行超过了三十年,还有大量的废油井,需要用到二次采油技术,国内这项技术刚刚起步,离实用还早。我们很难让这些老油井、废油井的产量提高。”

    “第三,如果采取勘探新油井的方式,哪怕以现在的勘探规模投入进去,也很难保证在一个月内把油区的产量提升到年产百万吨,况且这么做需要投入的成本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第四,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对手是哈里伯顿这样的油田服务巨头,和他们进行竞速勘探,我们几乎没有胜算。”

    “姚先生,萨默尔油田不同加洛特维奇的油田,那边的地形地势更加复杂,环境更加恶劣。”

    无疑,苏建民的看法是正确的。

    姚远沉思片刻,说,“我在想,现代石油和新日化这么积极,原因在哪里呢?金宰铉和迁中信一前天就离开了营地,看上去好像是彻底放弃了这片油区里的生意。”

    这片油区还是有生意的,千把万美元的合同虽然少,但聊胜于无,多接几个下来,是能够弥补回一些损失的。

    但是金宰铉和迁中信一很干脆地撤了。

    众人同样疑惑不解,韩国人、日本人前后的反应太奇怪,尤其是韩国人,看着就像是真的不在乎损失掉的几千万美元一样。

    可是,凭借他们的实力,一样不敢接西科尔公司的单子,摆明亏损的生意,连华夏东方石油服务公司他们都打不过,更别说去和哈里伯顿正面硬刚。

    凝眉沉思中的姚远忽然注意到钟卫国的眼神,他心里咯噔了一下,随即绞尽脑汁地回忆1992年发生的大事,哪些还没有发生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