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人才引进计划(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定要赴华工作。

    考核而已。

    几乎所有通过了第二轮考核的人都参加了第三次考核,这一轮刷下来了二分之一人,剩下的仅三千多人,全部都拿到了礼品。

    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悄然改变了主意,南方实业展现出来的实力,通过实际行动为他们描绘的未来的生活,已经让他们动心了。话说得再漂亮也没有实际的东西来得有说服力。

    当这三千多人陆续得到了南方实业工作小组的专门拜访后,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南方实业开出的条件。

    以六级工为例,通过了第三轮专业考核之后,不但可以带老婆孩子一同赴华,还能得到一千美元的安家费,而开出的月薪是300美元加各种福利。

    黑海造船厂最辉煌的时候,六级工也拿不到300美元的月薪。

    南方实业承诺解决家属的工作,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和南方实业旗下员工一样享受医疗补助,和华夏工人的待遇一模一样。

    在南方实业有意识的引导下,黑海造船厂大部分的精锐工人都选择了参加赴华的人才引进计划,他们和第一批已经赴华的工人一样,得到了包机前往的额待遇。

    在上飞机的时候,一些人才猛然发现,原来发大行李箱子的时候,人家早已经胸有成竹。

    南方实业的重点在技术工人,反倒是对技术研究员不太看重。姚远考虑得很清楚,研发人员只有最顶尖那一小部分人能发挥出价值来,有他们在,培养出中层技术人员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且,国内不缺这一类人。

    真正难得的是技术工人,六级以上的技术工人可以说是宝贝。换做平常时候,别说300美元,就算是3000美元月薪,也很难从国外请到一名六级工。而苏联时期,因为国家体制的关系,除非是援助,否则别想请到苏联工人。

    这些资深技术工人往往都掌握着独到的手艺,比如钳工,一些部件只有他能车,换个人来车的话,虽然能搞出来,但是精度是有差距的。

    华夏的工人等级是学习苏联的,所以他们的工人等级制度基本一样。

    黑海造船厂所有的六级工以上都是南方实业的公关目标,而全部的八级工,是姚远和秦振军亲自上门去谈,许以的条件比照总工程师的来,只比莱蒙托夫的低一个等级。

    哪怕如此,南方实业到最后也只聘请到了五位八级工。对于拥有数十名八级工的黑海造船厂来说,这个数字太少了。

    但是姚远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真的有些人不为金钱所动,心里那股对国家的忠诚是偏激而坚决的,哪怕这个国家已经不在了。

    姚远只能徐徐图之,待第一批工人到了方向机械工作上一段时间,把所见所闻和感受传回黑海造船厂,再继续对那些宝贵的八级工们展开攻心战。

    如果把工人比做士兵,那么八级工就是士兵中的将军,和一级军士长是同样恐怖的存在。

    国内许多不起眼的工厂,因为有一名八级工,能做别人做不了的加工,愣是硬生生的挺到了那名八级工退休。

    有些厂子基本就围绕着一名八级工打转,八级工生病了,全厂的生产就得停下来,厂长书记赶紧的提着鸡蛋和水果上门慰问,八级工咳嗽一下,全厂职工都得感冒,八级工生气了,厂长书记都要陪笑。

    丝毫不夸张。

    方向机械厂一个八级工都没有,这是姚远最大的心结。一个没有八级工的工厂是没有灵魂的,是核心竞争力的。他发了狠要从黑海造船厂多弄些八级工,让方向机械厂一夜之间具备加工世界上最精密零部件的能力。

    可惜只聘请到了五名。

    若不是有五轴联动机床加持,他还真的不敢染指lng船。

    姚远不得不考虑备用方案,给肖家炳打电话,要求他加快速度四处挖八级工。根据他的测算,完成一条lng船的建造,至少需要二十名八级工。

    这也是黑海造船厂有数十名八级工的原因,也是黑海造船厂是苏联唯一能够建造航母的船厂的原因。

    准备离开乌克兰前往阿塞拜疆的前一天,鲁森突然找到姚远,汇报了一些事情。

    “首先是招聘这块的事,早上有外厂的人跑过来问,他们想参加咱们的计划,可是咱们的计划只针对黑海造船厂,底下的人拿不准主意。”鲁森手里握着卫星电话,说。

    姚远问,“什么厂的?”

    “加工曲轴的,就是螺旋桨用的那种曲轴,一个好几吨十几吨的那种。还有加工螺旋桨的,加工球头的,很多种,都是黑海造船厂配套工厂,靠黑海造船厂生活的。黑海造船厂还能变卖资产续命,他们没了订单后就只能饿肚子了。”鲁森介绍道。

    姚远想了想,道,“一视同仁吧,只要技术水平达到我们的要求,待遇一样。嗯,你通知下去,技术人员引进计划范围扩大到全乌,把重点集中在发动机研制领域。”

    “好,我马上通知下去。”

    鲁森又说,“基辅军区要处理一批运输机,豪尔梅斯基想接下来。”

    “瑞士超级航空运输公司?”姚远微微皱了皱眉头,差点没想起来自己还有这么一家航空运输公司。

    “对,老板,你都忘了吧。”鲁森咧嘴道。

    姚远无奈地摇头,问,“豪尔梅斯基亏了多少?”

    “开始盈利了,豪尔梅斯基搞得不错,上个月赚了一百多万美元,利润很不错。”鲁森笑道。

    姚远说,“就那几架破飞机一个月能赚一百多万?”

    “老板,豪尔梅斯基现在手上有十几架飞机了,有三架是空客的客机,开始搞客运了。”鲁森无奈笑道。

    公司多了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老板还以为超级航空运输公司是半年前的那个小航司呢。

    姚远一愣,摆摆手掩饰尴尬,问,“基辅军区处理的都是什么飞机?”

    “大飞机,最小的是伊尔-76,有十几架安-124,哦,还有一家非常非常大,叫,好像叫安——”

    “安-225。”姚远眉头一挑,来兴趣了。

    全球仅有一架,恢复运营之后,业务排到2021年……

    最大载重250吨,可以装载大型飞机的大型飞机……

    250吨什么概念,相当于10架苏-27。

    最大起飞重量640吨,拥有六台发动机,也就是说,装满了货物后,这是一坨在可以飞10000米高的640吨钢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