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办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家村里能出大老板。”工人的后一句话倒是对工友说的,看上去之前围绕着新学校有过一番讨论、争论。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是分配工作的,像西工大这种系统内名牌,岗位是随学生们挑,副厅级以下的企业都不屑于去的。

    这个工人兴致很高地问,“听说你们村的姚老板给学生奖学金,成绩不好的也有钱拿,是不是真的?”

    其他工人也围过来。

    从年纪来看,大部分工人应该都成家了,自然是关系教育这方面情况的。他们是新校区的建设者,最清楚新校区建成之后,姚家镇红学校会是南港地区里最好的学校之一。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到这里读书,那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姚远又拿出一包烟发了一圈,好些工人一看是中华,都舍不得抽,夹在了耳朵上。

    他笑着说,“具体是这样的。”

    他招呼大家坐下来权当休息,环视着这些二三十岁但却有着饱经沧桑面孔的工人们,忽然问道,“对了,你们是什么单位的?”

    “我们都是百年地产的,原来是市一建公司,后来改制了,成了私人企业,这里都是我们负责建的。”最开始的工人连忙说。

    姚远说,“改制了,意味着铁饭碗没了。”

    又一名工人说,“是啊,一开始我们也挺不情愿的,可是人家老板开出的待遇很好,而且签了长期合同,有社保有住房补贴,只要能把工作干好。再说,现在国企也不好干。”

    “对,我们现在一个月能拿五六百块钱的,小伙子,我没有看不起大学生的意思,但是我敢说,我们的工资比你们很多国家干部的都要高。”另一名工人搭话。

    姚远点头,“是的,现在大部分国家干部的工资就三百块钱左右,你们这个工资水平很好了。”

    “我们年底还有奖金的。”工人喜不自禁。

    姚远很满意,基层反映出来的情况告诉他,万泉贵没有动歪心思,基层工人的待遇是按照规定的薪资体系来执行的。

    “姚家镇红学校从今年九月份开始执行的是一系列的助学勤学政策,具体的我给你们讲讲。”

    姚远想了想,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所有农村户口的学生实行学杂费、住宿费减免,就是说学费、书费、住校的费用和其他费用,全都不用交,学校统一采购教材文具等发放给学生,每学期发放两套校服,就是每年发两套冬校服和两套夏校服,每年发一双鞋子。”

    没有人认为他啰嗦,对这个年代大多数家庭来说,买一套新衣服给孩子过年,那是春节前才做的大项目。

    工人们情绪激动起来,眼里冒着光,语气急促地低声讨论,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就是这里的学生。

    “以上说的是基本政策,这是助学政策。还有勤学政策,这个内容很多,主要就是奖励成绩好的、学习劳动勤奋的。以学期为单位,最高奖学金有3000元,最少的也有300元。另外还有各种特殊奖学金,比如在国家、省、市、县里各种比赛竞赛获得奖项的,都有对应的奖学金。能拿到国家级比赛项目一等奖的,能拿到1万元奖金,县级的是1000元。”

    工人们全都傻眼了。

    这还做什么工作了,只要自己孩子足够努力,孩子就可以一边上学一边赚钱,光是每学期都会有的最高3000元奖学金就足够一家五口人一年的开支了!

    “奖学政策针对所有学生,不限于农村户口。”

    姚远笑着说道,“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各种政策,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把学习搞好,钱是最不需要担心的。”

    “入学资格呢?外地学生能来这里读书吗?”有反应快的工人迅速问。

    姚远想了想,一时半会不知道怎样回答。

    他是没想过建一所很大规模的学校的,设计容纳1000名学生,是考虑到了姚家村和方圆五公里内村子的需求,这个规模足够了。

    可是事情的发展不在他的预料之中,从目前接触到的信息来看,1000名学生的规模显然是不行了。

    “你们以前是职工,户口应该是城镇的吧?”姚远问。

    工人们纷纷点头,只有少数几个摇头,那些是后来通过招工进来的。

    姚远说,“城镇户口的学生是没有减免学杂费、住宿费这些基本政策优待的,不过其他政策是可以享受的。即便如此,想要到这里上学,还要参加入学资格考试,据说要成绩相对好一些,因为这里的名额有限。”

    城镇户口的孩子有天然的优势,两级社会制度会一直持续到十五年后,到了十五年后,国家政策层面向农村人口倾斜,以前挤破脑袋要迁出去的人,想要再把户口迁回农村,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姚远又说,“对了,如果爷爷奶奶父母亲是退役军人,可以享受针对退役军人子女的优待政策,也有一套具体的政策对应的。如果是农村户口的退役军人子女,每个月额外发放300元伙食费。”

    当过兵的工人们眼珠子都瞪大了,300块够一家三口人顿顿大雨大雨吃一个月的了,一个学生哪里用得了!

    让大家感受最深刻的是,这个学校对农村户口的政策倾向太明显了!

    有思路清晰的工人想了想,问道,“大学生,是不是说,只要是农村户口的孩子,只要通过了入学资格考试,基本上是一分钱不用花就能从一年级读到初三了?”

    姚远很肯定地点头,“而且基本上每个月都有点钱拿回家补贴家用。”

    区区1000名学生,姚远拿出来的每年用于奖励补助的预算就高达1500万,平均到每生身上是全国第一的一万五千元!

    把教育搞上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有百年树人的说法,见效最快的办法又是经济成本最高的办法——砸钱。

    好在,在姚远这里,经济成本是最最最不需要考虑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