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上方嘉奖荣誉院士(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背后传来,瞬间就蔫了。

    在打发掉王观去做苦力后,吕长卿又瞪了一眼众人,都悻悻的继续开始工作,走出办公室后吕长卿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因为陈渊确实在材料学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现在国家正在对星岩材料做进一步研究和大规模应用,上头的意思是要做出嘉奖,大概是想为自己的学生争取,王德海首先向上面的提议是评个院士。

    但是懂的都懂,目前国内的大环境下,想让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评上院士确实不太容易,容易招来非议,不管是圈子里还是民间,难免会有议论。当时王德海和潘江可谓是舌战群儒,大致意思是谁要是不同意,那就自己去研发新的材料。

    加之后面吕长卿也表态了,明确的说该给的奖励必须要给,不能让人才心寒,别说院士了,就算是现在让陈渊来中科院当副院长吕长卿都愿意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

    当然这也只是说说,领导们定然不会同意,陈渊虽然是科研新星,但是吕长卿这几十年为大国做出的贡献多到数不过来,可谓是华夏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可他说的话又确实不假,奖励必须要给,不能吝啬,所以后面磨了半天,最后的结论是授予陈渊荣誉院士称号,享国家一级特殊人才津贴,等他年满二十后,直接进入中科院工作,工作满两年后授予正式的院士头衔,同时评三级正高级职称。

    要知道科研学者的等级一开始是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而在正式的研究员里还有四个等级。

    也就是一级正高级职称,二级正高级职称,三级正高级职称,四级正高级职称。

    一级正高职称已经是科研学术界的天花板了,再往上已经没有常规头衔了,除了一些因为重大贡献,必须要好好奖励才会设立一些鲜有的特殊称号。

    大多数院士都是一级正高,但考虑到陈渊过于年轻,也是为他发展考虑,所以才会给三级正高,不然直接上一级到时候想升都没地方升了。

    所以这样的待遇足够让国内的那些学者眼红不已,但没办法,谁让人家确实有本身呢。

    这样的评定结果倒是让电话里的潘黄二位感到满意,毕竟这才对嘛,要是仅仅因为年龄就不去重视和嘉奖,那以后谁还敢给大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啊。

    所以评定荣誉院士这件事也被两院组建的院士大会常设机构提上日程了。

    在电话里吕长卿也把陈渊正在做激光器研究的事说一遍,他们三个想到一块去了,就是觉得没这个必要。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本来他们就已经帮陈渊的未来给规划好了,先好好上学,等大学一毕业,再去华清那边进修。

    当然,张铁根更偏向让陈渊从国防七校中选一所,原因嘛,懂得都懂,毕竟真论血统纯正的高校,还得是那七所。同时在中科院这边挂个职称,等他正式评上院士后,就可以直接在中科院开展工作了。

    甚至还可以到国内各种大型机要单位领导工作。

    这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出的最好人生规划,那个时候陈渊估计也不到二十二岁,就已经算是站在同龄人的顶峰了,根本就不是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可以比的,毕竟站在那种高度,就算是国家执事见了也要礼让三分。

    所以现在陈渊转而去研发激光器其实不是太明智的,如果能够成功,那最好皆大欢喜,要是失败了,虽然没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或许在以后的履历中也会成为一根刺。

    倒不是说最后谁会笑他,没人会笑他,但越是站在高处的人,就越怕这种小污点,谁都希望做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他们这也是从好的角度替陈渊着想。

    “但我们现在会不会太悲观了,如果陈同学他真的能解决激光器的问题呢,我的意思是他不早就想要开展微型可控核聚变测试了吗,我想你们也知道要是激光器的问题不解决,惯性约束聚变的测试就永远都不可能展开,那么那个时候,谁来支持帮助他开展大型可控核聚变项目?”

    “难道就靠我们三个人吗?”

    现在因为陈渊对耐热材料的突破,国家是非常支持陈渊展开可控核聚变研究的,但仅限于磁约束,可以这样说,如果陈渊想研究磁约束也就是托卡马克,那么现在他就可以进中核集团负责华夏环流器二号M装置。

    至少也是总工程师的级别。

    随便他施展才华。

    可现在的问题是陈渊根本就不看好环流器二号M装置,有点像千军万马的路上,偏偏选择一个人过独木桥,就是非惯性约束不可。

    陈渊的做法是不被理解的,毕竟明眼人都知道磁约束研究更成熟,可能性更大,就他非要另辟蹊径,这自然谁都不能怪,只能怪眼界不同,而陈渊拥有比他们更超前的眼界。

    就好像当时马爸爸非要死磕网购一样,不被众人理解,但最后用实际行和时间打脸了那群质疑的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