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一举三得(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什么目的,不由直接问道,“不知秦王何意?”

    执行这些倒不难,关键是耗费人力物力,总得有个说辞吧?

    “仅黄堡镇一处既有作坊百余家,若是在加上陈炉镇、立地、玉华村、上店村等处,怕不是有三四百家。”张顺图穷匕见道。

    “若是每坊征银三五两,一年怕不是能收千余两,足抵田赋三四万亩矣!”

    明代田赋正税很低,一亩才征收三升三合五勺,三万亩足额征收也不过征收千余石。

    “这么多?”宋企郊闻言顿时也吓了一跳。

    那耀州本是小州,除了本州以外,只辖同官一县,每年田赋亦不过两三千石而已。

    张顺张口就要从耀州窑收刮千余两白银,难怪吓耀州知州宋企郊一跳。

    虽然宋企郊也很心动,不过多年的儒家“仁义”教导驱使着他连忙谏言道:“如今天下动荡不安,陕西又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民不聊生。”

    “秦王据天下之大义,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今秦人尚未闻秦王之仁德,秦王怎么能反而先计算利益得失呢?”

    张顺闻言不由哭笑不得,指着宋企郊道:“腐儒之见!”

    “我吃不过三餐之饱,衣不过五尺之布,住不过丈余之宅,又有何求哉?”

    “盖收此税赋,不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已!”

    “如今陕北旱灾连连,饥民遍地,大明朝廷不思赈济,故而灾情愈演愈烈。”

    “而今陕西已归义军所得,当发银粮赈济。这银从何来,粮又从何而来?不取于此,既取于彼矣!”

    “大明增饷,每亩先后增收三厘五毫至九厘不等,以至于天下百姓困顿。”

    “吾思彼作坊每年烧制瓷器千万件儿,获利不下数十万不等,我征有余以补不足,又有何不可也?”

    那耀州知州宋企郊闻言一愣,不由看着张顺问道:“原本这作坊每月都征收门摊税,又当如何?而新增赋税又有何名目?”

    “哦?”张顺心道,前世不都说大明不收商税吗?怎么还有个门摊税来着?

    “这个门摊税每月征收多少,又有何名目?”

    “这门摊税耀州一年拢共征收二十多两,凡临街摊贩、门店一概征收。”宋企郊不由解释道。

    “你这是商税,我这是工税!”张顺闻言差点笑出声来,你一年也征不到我的零头,算什么税收?

    “凡挖掘山林矿藏、制作物件发卖获利者,皆以其值征收,故而称之为工税。”

    “其法视其作坊大小,制作物件多少,按字号一体征收。”

    “其所得税赋暂用来雇佣陕北灾民,以工代赈。使其输瓷器于西安等地,携米粮而归,其中一往一返,不劳二力。”

    “这......”宋企郊闻言一下子愣住了。

    人常说一举两得,秦王这是一举三得啊。

    先通过登记注册耀州窑炉作坊字号,作为纳税基础。

    然后征得赋税便用来雇佣从延安府等地逃难的灾民,把耀州所产瓷器运输到西安等地销售,再用销售所得,购粮返回耀州。

    这样既征收了赋税,又赈济了灾民,同时还免除了征发劳役输运粮食之苦。

    “好!”耀州知州宋企郊不由抚掌应道,“秦王所思甚是巧妙,宋某拜服矣!”

    “若是果能如此,某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为秦王促成此事。”

章节目录